关灯
护眼
字体:

386朱元璋得国奇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林儿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比刘福通高。当安丰受攻时,韩林儿、刘福通二人皆在城中。摄诸情理,吕珍若能破城杀死刘福通,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韩林儿,即使不将其杀死,至少也会将其带回去请功。然而结果却是韩林儿既未被杀,也未被吕珍所俘,反而被迟列的朱元璋带回了滁州。如果相信“安丰说,‘,这种现象实在没法解释。

    其二,《元史》为何不载此事?刘福通在元末是个著名人物。对于这样的人物,明朝洪武年间修的《元史》中理应对其结局有所交待。然而《元史》记韩林儿、刘福通,只记至至正十九年元军攻占沛梁。“刘福通奉其伪主遁,退据安丰’,便没了下文。《元史》这样记,显然不能用作者的疏忽来解说,当时参预修《元史》者水平皆不低,不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最合理的解释便是要隐讳。然而隐讳什么呢?很明显,只有刘福通之死与朱元璋有关,才有隐讳的必要。倘若刘福通之死与朱元璋毫无关系,朱元璋只是未能来得及救他,据实直书不仅不会对朱元璋的声誉有什么损害,反而更能说明他的仁义。有这等好事,明初君臣又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我们而言,既然已经知道《明太祖实录》记载刘福通结局的文字有诸多疑点,那么对荃于此文字的“安丰说”,又怎么能够轻易相信它就是实情呢?

    ,刘福通死于瓜州渡的具体原因,依(庚申外史》的记载是,’遇风浪掀舟没”,属于意外事故,而在宁王朱权奉敕编撰的《通鉴博论》中,则是被人为地淹死。该书卷下1载:“是岁(按指至正二十六年),廖水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二者相较,应当说《通鉴博论》的说法更符合情理,当为真实历史的反映。之所以这样讲,乃是因为,如果韩林儿果系死于意外事故,朱权奉软编撰《通鉴博论》,没有必耍将此事“栽赃”到廖永忠头上,因为这样势必会使朱元璋摆脱不了干系。至于《通鉴博论》在这里只提到韩林儿,并未提刘福通,则可理解为是出于文字省略,因为从《庚申外史》的记载看,刘福通此时是与韩林儿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应当都是被廖永忠沉舟淹死的。

    《明太祖实录》在靖难以及朱棣登基等方面的失实,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至于该书中隐讳朱元璋的过失和恶行,亦包括很多方面,而掩盖朱元璋与龙凤政权的关系,则为其中最突出者之一。该书中不记至正二十三年后韩林儿的情况,对朱元璋及其父祖曾受韩林儿封号亦讳莫如深,便说明了这一点。具体到刘福通结局问题上,也可发现明显的隐讳之处。例如,该书记吕珍杀刘福通的文字为“杀福通等”,从书中自从记载了此事之后绝口不提韩林儿来看,这个“等”字应当包括了韩林儿。然而韩林儿又确实未死于安丰。这一点不仅现在是公认的事实,即使在当时,朱元璋对此也不否认,否则《通鉴博论》中就不会记廖永忠沉舟杀死韩林儿之事了。可见,诚如潘柽章所云:“史臣于龙凤事委曲避讳,既不著小明王之终,故于安丰之役直言刘福通为吕珍所杀,而小明王之亡隐然言外矣o’。再如,书中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其文为:“先是福通等兵势日盛,以安丰来附。”这显然是鬼话。在红军系列里,韩林儿、刘福通的地位最高,朱元璋乃是他们的属下。作为统帅的韩、刘二人怎么会“来附”作为属下的朱元璋?

    按常理说刘福通的真实结局为:至正二十三年,刘福通、韩林儿所在的安丰遭到吕珍围攻。朱元璋率军至安丰,击败吕珍,并将韩、刘二人作为俘虏带回滁州。此后三年间,朱元璋利用小明王的影响,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到了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看到小明王已失去利用价值,遂派廖永忠押送二人赴应天,并于瓜步沉舟将二人淹死。事后为掩盖真相,于修《元史》时对韩、刘二人到安丰之后发生的事情全然不提。至朱棣重修<明太祖实录》,更进一步虚构出刘福通被吕珍杀死于安丰的情节。

    为什么恶意抹黑明朝的清廷在这件事情上反而代替朱元璋捂盖子呢,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明教是白莲分支,白莲教是元明清三代的造反专业户,如果把真实历史散布出去,白莲教大受鼓舞,满清麻烦就大了.满清不过是两害相平衡,不得已罢了.

    当然,从后世看来,朱元璋的民族英雄不能抹杀,毕竟在什么时代,坚持白莲教传统的刘福通也不可能成功,但是抹掉朱元璋杀刘福通的事情,塑造高大全的形象大可不必,因为朱元璋本人也不在乎不是?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