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匈百年战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两汉与匈奴民族对峙了两百年,其间进行了大小战争数百起,使匈奴王庭从称霸一时到逐渐分裂、衰落直至全部并入中华民族之内,可以说是两汉王朝一系列重大的正确的方针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我国已从农业社会走向了工业社会,从冷兵器时代走向了高尖端武器时代,但两汉对付域外强国的战略直到今天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们不妨来为当时的战争划分出如下几个阶段,然后逐次来分析:

    第一,和亲、绥靖时代

    秦末,冒顿单于统领匈奴,兼并漠北各部,东灭东胡,西逐大月氏,南并楼烦,北服丁零,建立了一个国土广袤的游牧王国,有骑射部队30余万人,遂开始不断侵入自然环境优越的汉王朝。

    当时的汉王朝久经战乱,民疲国穷,再加上连年对异姓藩王用兵,中央兵团的实力并不高。但这时,刘邦打算先给匈奴一个打击,以吓阻北人的进攻。因此,在高帝七年,趁匈奴南下之际,他亲率大军进行反击,结果被围困在白登山。为了脱险它采用了娄敬之计,开始了与匈奴进行和亲的时代。这一时代一直延续到了文帝和景帝的执政期间。

    (这绝对是一个高明的计策,一方面避免了中国与匈奴之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给中国平息内乱,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另一方面,与两宋,晚清不同的是,我们是以平等甚至高于对方的姿态与匈奴和亲的——要知道嫁出去的可都是公主呀,那么单于名义上就是中国的女婿——因此也为开展政治外交提供了方便,为后来的开战奠定了基础,不会再像“叛盟大王”南宋那样灰溜溜的。)

    这一时期,的中国与匈奴的实力对比,正像当今中国与其他世界大国的对峙一样,打,没有足够的实力,而且中国的经济走上正轨不过二十年的时间,这正是韬光养晦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试想连文景那样的繁荣时期,中国都谨慎的处理外交关系没有向任何一个国家(匈奴,南越等尚属中国化外的国家)用兵,因此现今的中国依然是处于这第一阶段,对外应以和为主,对内以安定和发展为主。这些决定了日后的整个局面,是最终取胜的基础。

    第二,战略反击阶段

    汉武帝时,国富民强,终于放弃了和亲政治开始了与匈奴旷日持久的相持战。其中著名的有“马邑之谋”、漠南之战、定襄之战等,这几次战役一方面向匈奴展示了汉王朝的强大,坐上了匈奴的锐气;一方面也不同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主力部队,当然汉王朝方面也是损失惨重,但它毕竟迈出了中匈正面军事对抗的第一步,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第三,争夺战略空间阶段

    1.公元前127年,卫青,李息出云中,取得了河南之战的胜利,夺取了河套地区的大片土地,汉朝在这里设置朔方郡,开荒移民,后来在此建立了著名的军事要塞受降城。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歼灭浑邪王的部队,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获得了陇西的大片土地,设置凉州四郡,从此这里永久的化入了中国的版图。

    在中国夺取凉州之后,匈奴人哀叹:“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实后果要远比这严重的多。

    首先,河套地区与陇西地区是匈奴境内水草最丰美,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这里的丧失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国力。

    其次,这两地的丢失,使匈奴在也构不成对汉都长安的威胁,失去了对中国发起攻击的最佳路径和战略要地,使得他们后来的每一次进攻都不能为中国造成更大的损失,相反中国的每一次出击就都有威胁王庭的危险了。

    再次,凉州的丧失,打乱了匈奴联合羌部落对中国采取军事包围的部署,切断了匈奴与西域的交通,一下子使中国从被动的地位转向了主动。

    可见,大国的对抗关键在于切断对方的发展空间,占领敌人的有利位置转化成自己的,这样就已经一脚踏入了胜利的大门。

    2.张骞出使西域,在西域建立中国的军事基地(西域都护府)。通过他的游说和军事打击,使敌对中国的国家臣服,中立的国家与中国亲近,与匈奴交好的国家或与匈奴断绝来往或受到孤立。这一系列措施等于斩断了匈奴的右手而增添了中国的力量,使匈奴向西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遏阻,并且在西部也受到了严重的军事打击,为它后来的分裂设下了隐患。

    由此可见,小国不可辱!往往在关键时刻是会起到决定整个战局的作用的。我们同样可以想象,如果这些国家全都支持匈奴我们将如何作战,是必要陷入两线作战的痛苦境地之中了。因此,这也正是当今世界强国争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即争取广泛的国际支持和盟国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并且有效的壮大自己,削弱敌人。

    第四,瓦解敌人阶段

    匈奴在中国连续不断的打击下,再加上国力衰微,天灾人祸终于走向了分裂。公元前53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强南弱,这时汉王朝又根据形势采取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与南匈奴和亲共同打击北匈奴,并努力加深匈奴两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将南匈奴置于自己的保护和监视之下;一方面又连续不断的打击北匈奴,前36年,陈汤私自调军出征,万里远征,阵斩郅支单于,灭亡了北匈奴。这次是沉重地打击了匈奴民族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心理上,使匈奴再也没有实力和中国抗衡,解除了北方的边患,因此在新、汉交际,全国又陷混战的时期,匈奴已无实力趁虚而入了。

    “公元一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匈奴汗国一连几年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东方新兴的强敌乌桓部落又不断侵袭,匈奴势力范围萎缩至蒙古哈尔和林及以南地区,大批人畜死亡,国力大衰。更糟的是,到公元四八年,南部八个大部落另行推举一位亲王当单于,也称呼韩邪二世单于。这位呼韩邪二世单于同样地归降中国,请求保护。于是匈奴汗国再度分裂为二,南匈奴汗国臣服中国,北匈奴汗国继续与中国对抗。

    到了五十年代,北匈奴汗国进攻南匈奴汗国,南匈奴不能抵抗,向中国求救。中国政府采取三项措施:

    一、把呼韩邪二世单于所属的八部人口牲畜,全部迁入长城,使他们在西河美稷(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屯垦;

    二、中国特设匈奴协防司令(护匈奴中郎将),与单于共同处理匈奴内政外交事务;

    三、另设北疆边防司令(度辽将军),屯兵曼柏(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一则防止南北两匈奴复合,一则防止北匈奴向南匈奴攻击。“

    (摘自柏杨译《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因此,这时候也就是东汉时期,南匈奴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监视和抵御北匈奴的工具了,在这一时期,南匈奴多次主动请求讨伐北匈奴,俨然成为了内斗的活跃分子。两方的自相残杀,更削弱了他们的力量。

    在这里,使人不仅感到,现今的苏联就象是当时的匈奴,在对峙的过程中自己瓦解了,可见在当今时代的大国争霸抗衡中,瓦解对方或促使对方瓦解是一个战胜对方的必要途径,也是让对方自顾不暇难以翻身的良策。

    但反过来,由此也可以看出统一的可贵与重要,因为分裂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第五,消灭敌对势力,收编归降势力阶段

    敌人分裂了并不代表彻底没有威胁了,要想彻底没有威胁就要将它彻底摧垮!

    “一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中国国力恢复,开始对北匈奴反攻。七三年,大将窦固出酒泉(甘肃酒泉)西进,直到天山,占领北匈奴汗国最肥沃的耕地之一伊吾卢(新疆哈密),留兵屯垦。另一位大将耿秉出张掖(甘肃张掖)北进,深入三百公里,直到三木楼山(蒙古工则克山),北匈奴坚壁清野,向后撤退,没有受到重大创伤。八五年,北匈奴汗国的七十三个小部落投奔南匈奴汗国。八七年,位于乌桓部落北方新茁壮起来的鲜卑部落(内蒙古西辽河上游),也向北匈奴侵略,北匈奴在迎战中大败,优留单于被杀,内部混乱,又有五十八个部落共二十八万人,进入长城,归顺南匈奴汗国。

    中国乘北匈奴内外交困,及时的与南匈奴组织中甸联军,给予最沉重的一击。八九年,中国大将窦宪出朔方(内蒙古磴口),北疆边防司令(度辽将军)邓鸿出五原(内蒙古包头),南匈奴休兰尸逐侯囗单于出满夷谷(内蒙古固阳北),在涿邪山(蒙古戈壁阿尔泰山)会师,向北挺进,深入瀚海沙漠群一千五百公里,到稽落山(蒙古古尔班察汗山),终于捕捉到北匈奴主力。北匈奴主力在中国强大攻击下崩溃,北匈奴单于(历史上未记下他的名字)向西逃走,亲王以下一万三千人被杀,八十一个部落共二十余万人投降。窦宪就在燕然山(蒙古杭爱山)上,竖立石碑,纪念这次空前的胜利。

    两年后(九一年),窦宪再派遣大将耿夔、任尚,出居延塞(内蒙额济纳旗),企图一举把北匈奴汗国消灭。耿夔统军急进,在金微山(蒙古阿尔泰山)下,把北匈奴单于包围,北匈奴再度崩溃。皇太后亲王以下五千余人,全部被俘。只北单于在混战中突围,向西逃走。”

    (摘自柏杨译《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金微山大战后,北匈奴再也不能在东方立足,因此开始西迁,从此在中国的历史中消失了。(他的西迁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对这样一个苟延残喘的势力用兵的意义在于:首先是根除隐患,因为任何一个衰微的势力都可能复兴,反扑,强大,例如拓拔魏帝国。其次是震慑中间派、动摇派,提醒投降派,因此在北匈奴灭亡后,南匈奴只是名义上还存在,但许多主权已经被剥夺了,但它没有反抗的原因正是不想步北匈奴的后尘。

    “――匈奴汗国(也就是南匈奴汗国),在形式上仍继续存在一百余年,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再重要。二一六年时,它最后一位元首呼厨泉单于从当时的王庭平阳(山西临汾)去邺城(河北临漳)拜会当时中国的宰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下令将匈奴汗国分为五部,每部各设立一个都督,直属中国中央政府,单于名位撤销。这个煊赫一时,立国约四百三十年的庞大国度,终告灭亡。”

    (摘自柏杨译《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可见,即使是以形式存在的南匈奴国汉王朝也是不能容忍的,这真应了除恶务尽那句话,虽然现在的社会是不可能建一个国家或民族灭亡的如此干干净净的,但思路仍是如此,一定是会给他的敌人已不能翻身的机会,当然这个敌人必须是在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利益的前提下才会如此倒霉。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71年,西汉王朝同当时居住在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前后进行了130余年的长期战争。本文把这一时期发生在东方的这一战争称之为“汉匈百年战争”,并以西汉王朝的作战为主线,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争胜利三个阶段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文章认为“汉匈百年战争”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历史的借鉴

    1、必须发展经济,不断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2、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

    3、必须注重兵书战策的研究;

    4、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

    西汉时期,从公元前200年汉匈平城白登之战开始,至公元前71年,汉援乌孙击匈奴之战基本结束,汉王朝与匈奴前后进行了130余年的长期战争。在此期间,双方大的交战20余次,其中包括有多次大规模的骑兵集团的机动作战,兵力数量常在十余万乃至几十万。本文即就这一战争的概况及其历史经验谈些看法。

    汉匈百年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一阶段从公元前200年(汉高帝7年)至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年)。这一阶段,汉王朝对匈主要实行战略防御,采取了妥协的和亲政策。

    公元前202年6月,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公元前200年冬,日益强盛起来的匈奴冒顿单于,联合背叛朝廷的韩王信军,南攻太原郡,兵锋直指晋阳(山西信原西南晋源镇)。为保卫新生政权,刘邦率32万大军实施反击,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市东北35里采掠山南麓),被匈奴的40万精骑包围,用陈平计,厚贿冒顿阏氏(皇后),才得以突围。

    这是汉王朝与匈奴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双方主力虽然没有进行激烈交战,但由于匈奴骑兵的强大,迫使刘邦派娄敬送长公主(实为家人之女)予冒顿单于为妻,结亲而和。文帝时,匈奴数次大规模寇边。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前元3年)5月,匈奴右贤王率军寇扰河(河套以南鄂尔多斯地区),杀掠人民。文帝派丞相灌婴率车骑8万5千人,到高奴(延安北)集中,并调材官(地方兵)及北军进屯长安为后援,对匈奴实施抗御,右贤王得知汉军北进,率部退去。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前元14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子)率14万骑兵侵扰朝那(甘肃固原东南)、肖关(固原南),杀掠吏民。文帝派军抗御,匈奴退去,汉军追至塞外,无所获而归。景帝时,吴楚等七国于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前元3年)举行叛乱,汉王朝无暇顾及北部边境,匈奴乘机入寇,杀掠人民,公元前142年(汉景帝后元2年)入雁门(山西右玉南),太守冯敬战死,边境人民遭受很大的损失。

    2.第二阶段从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2年)马邑之战开始,至公元前199年(汉武帝元狩4年)的漠北之战结束。这一阶段汉王朝对匈奴实行战略反击和战略进攻,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率车骑、材官30多万隐蔽在马邑(山西朔县)附近山谷中,派王恢、李息在代(山西代县西北)埋伏,准备截击匈奴辎重。又派聂壹引诱匈奴来攻马邑,企图一举伏歼匈奴主力,匈奴军臣单于(冒顿之孙)率10万骑兵被诱攻马邑,后发现汉军主力,大惊退走。马邑之战,汉王朝虽然未能实现预定计划,但却揭开了对匈奴的战略反击的序幕。

    马邑之战后的11年间,汉匈奴之间大规模的交战共8次,其中5次属汉朝的反击作战,3次属汉朝主动进攻匈奴的作战。在这8次交战中,汉军一次战败(龙城之战),两次战平(渔阳、雁门之战,定襄之战),5次取得了胜利。公元前127年,汉王朝派卫青、李

    息出云中,沿黄河西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