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想什么呢?”张盛轻轻的拍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张振华抬起头,看着爸爸,眨了眨眼睛说道:“我在想陕北有什么好吃的,听说那儿有羊肉泡馍、牛肉拉面、臊子面、油泼面……”一边说一边掰着小指头数着。
众人一阵大笑,刘二娃说道:“小朋友说得不错,我们陕北的小吃虽说比不上你们北平、天津这些大地方的,那也是多得很哩,到时候就怕你一顿吃不过来呀。”
“那我就一天吃一样。”张振华举起一个手指头。
“臭小子。就知道吃。”张盛气得在儿子头上又拍了一下。“不许拍我头!”张振华气鼓鼓地看着这个爸爸。“我是你爸!”张盛眼睛一瞪。“爸爸也不行!”张振华毫不退让,“拍傻了就娶不到媳妇了。”这个理由很强大。
“哈哈哈……”众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一阵大笑,有几个笑着捂着肚子蹲在了地上。张盛现在恨不得钻到地缝里,方冬梅气得一把拉过儿子,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臭小子,你这都听谁说的。”
刘二娃拼命忍住笑,把手一挥说道:“好了,大家走吧。争取快点到。”“好!”大伙齐声欢呼,加快了脚步。
中午时分,大家赶到了小县城,在刘二娃的带领下,大家来到县里的八路军接待处。刘二娃和办事处的接待干事办好了交接手续就和大家告辞了。那位干事先领大家去吃午饭,并告诉大家下午有专车统一带大家一起去陕北。
吃完饭,大伙又被分别单独带去做登记办档案。在等待的时候,张振华坐在凳子上,不住地扭着小身子,左瞧右看的。方冬梅忍不住呵斥:“儿子,老实点。”张振华小脸一垮,“可是人家闷啊。”接着想起了什么,问爸爸:“爸妈,您出来前,不是带了好多书吗?给我一本呗。”
张盛说道:“爸爸妈妈带的都是大人看的书,没带你小孩子看的。”
“小孩子怎么了?您可比不了,那是几位古人啊。”张振华脑子里不知怎么就冒出这么一句,脱口而出。坐在一边的一位来自天津的青年一听这话,笑着接道:“我不知道,哪几位古人啊?”“哟,这儿还有捧哏的?”张振华顿时来了精神,从凳子上跳下来,小胸脯一挺,“不知道,那好我说说你听听,在想当初。”
“这想当初是?”
“就是不是现在的事情。想当初,大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灌穴浮球之智;司马温公,六岁倒有破瓮救友之谋;汉孔融,四岁让梨,懂得谦逊之礼;十三郎五岁朝天;唐刘晏七岁举翰林,一个正字参朋比;汉黄香九岁温席奉亲;秦甘罗,一十二岁身为宰相;吴周瑜,七岁学文,九岁习武,一十三岁官拜水军都督,统带千军万马,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施苦肉、献连环、火烧战船,使曹操望风而窜,险些命丧江南。虽有卧龙、凤雏之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孩子当中之魁首。”说完把小脑袋一晃,“我说这几位小孩子阁下您比哪位呢?”
“臭小子,哪儿学的这一套。”意料中的叫好没听到,却听来了爸爸的呵斥。小家伙撅起了小嘴。那位小伙子一笑,说道:“张老师,没事,您儿子挺有意思的。”
年轻人叫王铁强,原先在一家纱厂做维修工,最初的纱厂老板人还算不赖,后来不知因为什么事,得罪了一位**老大,结果被逼得把工厂贱卖给了这位老大。天津沦陷之后,这位老大当即投靠了日本人。王铁强本来就不想在这儿干,加上之前接触过地下党,自己又是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索性干脆到陕北来八路了。
王铁强笑着对张振华说道:“小家伙,你刚才好像忘说了,借东风、借雕翎吧。”张振华小脸一扬,“借东风、借雕翎是诸葛亮干的不是周瑜干的,当我不知道啊。再说了,正史上借雕翎都不是诸葛亮干的,是孙权干的。”
“哦?小家伙懂得挺多啊。”这时走来了一位八路军干部,蹲下身子笑着问小家伙:“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呀?”张振华眨巴着大眼睛看着眼前的这个人“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啊?”“不许没礼貌!”方冬梅也训了一声,“首长对不起,这孩子太皮了。”那位八路军干部倒是不介意,“没关系,这孩子挺聪明的。”说着,摸了摸张振华的头,“小朋友,以后可要做个爱学习的孩子呀。”“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冲上嘛。”张振华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