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夜回到解放前
逆风阵阵,彤云密布。1937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晋北高原的山谷中,一队穷苦老百姓打扮的人正匆匆赶路,队伍中有一辆骡子拉的平板大车,车上一名二十多岁的少妇,怀中抱着一个四、五岁大双目紧闭的小男孩,一脸的焦虑之色。
这时,车旁的一名青年男子走过来问道:“冬梅,孩子怎么样了?”少妇把脸贴到孩子的额头上,叹了口气说:“倒是不那么烫了。可这孩子已经昏睡了四天了,怎么还不醒啊?”说着,眼中升起一层水雾。
“咳咳”正在这时,怀中的孩子发出了一阵沉闷的咳嗽声。青年男子和少妇一惊,急忙抬头叫道:“乔大哥,乔大哥。”
“来了。”队伍后,一名三十岁上下的男子闻声跑了过来。
“乔大哥,孩子刚才咳嗽了。”少妇冬梅急忙说道。“不要着急。”这位乔大哥安慰道:“我来看看。”说着,用右手三指搭在孩子的手腕上,号了下脉。跟着又轻轻捏住他的小脸,把他的小嘴张开看了看舌苔,微微点了点头。从身后的包袱里取出一个小木盒,打开之后,取出一枚银针,说道:“我先用针把他肺中的痰催出,看看怎么样。”说完解开孩子的小棉袄,往他身上扎去。
不多时,只听孩子又是一阵咳嗽,冬梅忙把孩子抱直,用手轻轻拍打孩子的后背。“噗。”一口浊痰从孩子口中吐出。孩子发出一声舒服的呻吟,眼皮颤了几颤,微微睁开了眼。乔大哥点了点头,“不错,孩子醒过来了。如果天黑前能找到一个村镇,我再开些药。吃几服下去孩子就彻底好了。”“谢谢,谢谢乔大哥。”冬梅喜极而泣,连声地感谢,周围的一些人也纷纷凑过来,一番感激安慰客套,自然不用多说。不过谁也没注意到刚刚苏醒的小男孩此时正瞪大了双眼,吃惊的看着四周,心中一个声音高喊:“这什么情况呀!”
几天后的傍晚,众人来到一座破败多年的小庙休息,有四个年青人轮流在庙外守夜,余下的挤在一处还算整齐的屋子的。吃过晚饭后,大家相继睡下,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鼾声,小男孩睁开了眼睛,望着屋子中间的篝火出神。
张振华,男,七零后,父母双亡,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无高学历,无车,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纯**丝一个。因为在网吧工作的关系,虽然他本身不抽烟,却长期吸入大量二手烟,结果得了严重肺病,经常咳得上气不接下气,几乎缺氧。记得穿过来的时候,自己正在住院,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大量的痰液涌了上来,偏偏越咳越多,越多越咳。终于眼前一黑,脑袋一晕,再一睁眼,面前站了一圈穿着老旧棉衣的人,而自己却被抱在一个年轻女人的怀里。这让他感到极度震惊的同时,也让至今还未“脱光”的他极度尴尬。
抬起头看着虽然已经熟睡,却仍把自己抱在怀中的这个时代的母亲方冬梅,和她旁边的这个时代的父亲张盛,张振华又轻叹了一声。父母二人以前都是东北大学的学生,当然最初彼此都不太熟,父亲学农业,母亲学英语。“九一八”后,他们随着众多的学生流亡到了北平。
方冬梅的家境不错,在北平的亲戚的介绍下很快就找到了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在命运的安排下,不久之后张盛也来到这所中学教生物。和那些反映这个时代的影视剧一样,他们也是四处奔走,大声呼吁国民政府抗日,至于结果吗?因为参加游行集会,被关了几次监狱,好在关他们的那个监狱长人还算不错,没有太为难这些逃亡的学生。
在这期间两个人先后接触到了进步思想,而共同的遭遇和际遇也让这两个人走在了一起,并取名振华。“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平津沦陷、华北沦陷。南方,“八一三淞沪会战”,**虽然打得惨烈,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山西的太原、忻口战役同样如此,而这其中,八路军于9月25日的“平型关伏击战”和10月初的“阳明堡战斗”却是获胜,这让夫妻二人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于是夫妻二人在北平地下党的安排下,收拾好细软带上儿子离开北平,去投奔革命的圣地。
这一行人中除了那四名守夜的年青人是地下党安排接应他们的八路军战士,余下的也是去参加的八路军的热血青年。不料众人刚一进山西境内,就碰到了一伙土匪,虽然最终被四名战士击退,但震耳的枪声和呼啸的子弹却把小振华吓得够呛,再加上一路来吃不好睡不好,担惊受怕,顿时发起了高烧,昏迷不醒。于是来自未来的张振华和现在的小振华来了身份互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