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百六十六章: 另外一场战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岳飞原先的想法是,用大的胜利,用接连不断的大捷来刺激高宗皇帝,让他重新焕发起雄心,转而支持北伐。

    以当时的思维逻辑而言,岳飞这个想法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

    在古代,当官员是需要政绩的,宋朝把考察官员称之为“磨勘”。

    当皇帝同样需要政绩。而检验皇帝的好坏只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民生,第二就是国防和外交。

    在中国的传统上,一般都是轻民生而重国防;因此,能否开疆拓土几乎成了衡量一个皇帝是否明君的重要标准。

    比如在汉朝,文、景二帝重民生,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而孝武皇帝专事对外战争,击灭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等等,虚耗国库。

    从后世的评价,汉武帝要远远高出文、景二帝,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岳飞的想法,只要他能够取得接连不断的胜利,就可以让高宗皇帝知道。岳家军的将士们有能力战胜金兵,光复故土,甚至还可以收回幽云诸州,从而使高宗皇帝达到了他的祖先们所不能够达到的高度。

    一代明君。开疆辟土。

    这样的荣耀,有哪个皇帝不喜欢!

    ......

    不得不说,岳飞的想法非常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而骨感的现实只是来源于一个人,一个岳飞一生中最大的敌人---秦桧。

    秦桧的心里非常清楚明了,自从金兵突然间毁约出兵南侵的那一天起,他的首相位置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虽然得以蒙混过关,那是因为高宗皇帝的慵懒、他秦桧自己的黑箱权谋操作、以及他本人厚颜无耻的结果。

    实际上,包括岳飞、刘锜在内的所有宋朝将士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都是对他秦桧投降政策的否定和讥讽。

    原因很简单。所有投降议和的理论根据,都是基于本国的实力不如对方。

    只有在打不过对手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投降或者讲和;倘若己方的实力还要强于对手,干嘛还要卑躬曲膝地向对手求和?

    这是小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

    对于秦桧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身上议和的标签太明显了。

    自建炎四年秦桧从北方镀金回来以后,他就开始大张旗鼓、四处宣扬讲和,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而在绍兴八年他所主持的和议中,南宋朝廷、包括高宗皇帝所要忍受的屈辱,已经打破了大部分读书人的心理底线。

    而如今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岂不是对他以往的投降政策的最大的嘲笑?

    可以这样说。宋朝的官兵在前线战场上获得越多的胜利,他秦桧的首相位置就会愈加的危险。

    因此,无论如何,他秦桧都必须要制止这场战争,平息所有的风险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桧与岳飞势同水火。无法两立矣。

    ......

    事实上,除了在正面战场上和完颜兀术斗智斗勇之外,岳飞在后方的临安府内,还同时进行着另外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岳飞依然是进攻的一方。

    岳飞的进攻手段就是。用连续不断的捷报,用震惊一方的战报来提醒皇帝,你也可以成为一方的霸主、流传万世的一代明君。

    相对于岳飞,秦桧自然就是防守的一方。

    秦桧的防御手段就是:首先,尽可能地封锁消息,让皇帝不清楚前线战场的最新动向;其次,发动自己的党羽,向皇帝灌输金兵不可战胜的想法,要让皇帝下令岳飞尽快收兵。

    当然,秦桧不会亲自出手。

    秦桧自绍兴八年开始独相以后,尤其是在与金人的和议当中,得到高宗皇帝的授权,在侍读和御史台等重要部门全都培植了自己的亲信,如今战火弥漫之际,出手的当然就是秦桧的党羽们。

    第一个出手的殿中侍御史罗汝楫。

    罗汝楫上奏给高宗皇帝曰:“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哉!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对于罗汝楫这个说法,整个御史台集体响应,然后提交给宰执秦桧大人审核,随后上报给皇帝,请示批准。

    这就是中国某些文人的表现,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切身的利益,而没有黑白对错之分;至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等等,管他呢!

    对于这份集体奏告,高宗皇帝考虑到大多数干部都这样想,觉得这样更能构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于是批准。

    。

    ps:

    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vela2003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