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晞的判断基本没错,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李玢与李璘之间的明争暗斗非常激烈。
李璘在朝会上或者私下与李隆基交谈时候,时不时会提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隐隐地指责身为太子的李玢在位几年了,没有什么成绩做出来,代为监国时候也是一样,几乎无所作为。
这让李玢有点发狂的感觉。在这些方面,他确实能力不足了点,想不到更多利国利民的策略。再加上没什么处理朝事的经验,在代李隆基监国时候,许多事不知道怎么做,更不敢做。这导致他在监国时候的表现让李隆基有点失望,也没让大臣们惊喜。
李玢与李显有点类似,这是许多大臣做出的评判。
李玢虽然不是完全清楚李隆基和大臣们对他的印象及评价,但他知道,肯定不会太好,这让他有点忧心忡忡,再加上李璘得李隆基的另眼相看后朝堂上出现的变化,心里的担心一日更胜一日。
在感觉到杨晞对他产生威胁的时候,李玢是从来没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的。
而让他失望的是,在这段他与李璘之间的争斗表面化的过程中,杨晞没有任何的动作,整天躲在府中,答应帮忙也没做到。这让他心里起怨的同时也有点后悔,不该对杨晞过河拆桥的。
他也在后来时候再去杨晞府中拜访过,期望杨晞能帮他,杨晞当然答应,也让李玢不要紧张。
杨晞的分析是,李玢现在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让人惊叹的成就来,但也没有任何错误犯下,更没有与朝中有影响力的大臣结怨,这种情况下。皇帝李隆基也找不出理由来改立太子的。
李玢把杨晞的话当作了推诿,不过他也没办法,只能闷闷地离去。
以杨晞的判断,李隆基应该是确实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在经常召李璘入宫说事的时候,还和一些大臣讨论了关于太子李玢和永王李璘两个人品性及其他相关。李隆基这样的问询让大臣们也都感觉到了异样,不过这种事上没什么人敢乱发表意见,大多的人都对此不置可否。或者认为现在的太子品性不错,永王李璘也经常为朝事考虑,这是大唐之福等等两方面都不得罪的话。
其实杨晞安慰李玢的话说的没错。改立太子的事毕竟不是小事,而是关系非常重大,甚至可能会让天下起动荡。即使李隆基现在有此念头了,那真的要付诸实施也需要很长时间。就比如当初他早就有废李亨太子位的念头,但拖了很多年依然没有下决定,最终还是因为李亨作乱才痛下决心。
但当局者迷,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李玢心态远没杨晞这样的旁观者好。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玢都是在这种患得患失中度过的。
因为百官对改立太子的事都是持保留态度,李隆基也没最终下决心。还因为一些人的有意或者无意的提醒,心里再度犹豫起来。毕竟这不是小事,要是处置不妥当,会引起国家的巨大动荡的。
很快就过年了。随着天气的转冷,李隆基身体状态也不好起来,越加没兴致去考虑这事了。
折腾了一段时间,与李玢明争暗斗了不少次的李璘。感觉到自己的父皇召他进宫的次数少了,一些朝事也不要咨询他意见了,有点着急。时常进宫请见,但很多次都被李隆基以身体不适为由拒见。
这让李璘更是黯然,也让李玢松了口气。
年节时候,需要喜庆,任何争斗都会先放下来,至少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示什么。要知道年内大唐又有重大的喜事,对南诏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朝廷在洱海道大军班师后,以此胜利为由大赦天下,普天同庆。李玢和李璘都不敢在普天同庆的年节时候,将争斗表面化。
不过两个人都知道,接下来的一年对于他们来说都会很关键。
李隆基的身体明显比上一年差了很多,老暮之态让人看着很是担心。
过年时候,因为受了次风寒,并且长久不愈,李隆基的身体更差了,让所有人都忧心忡忡。
“四郎,陛下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姑姑真怕他……”年后某一次偷偷的激情后,杨玉环不无担心地对杨晞说道:“要是陛下身体再也好不起来了,那该怎么办?”
虽然此前对此有预料,但事情真的临了,杨玉环有些不知所措。女人天生就是柔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