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本土仅此于东京的重镇竟然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就被华夏陆军攻克,这个速度堪称恐怖。伍九文学书友上传不过,但唐健眼中还是太慢了,虽然在短短十五天的时间就从下关打到京都,然而却和唐健预想之中还是慢了几天。
当年的德国闪击波兰,只用了二十七天,一天之内征服丹麦,二十三天征服挪威,五天内征服荷兰,十八天征服比利时,三十九天征服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而现在,华夏却用了十五天的时间才攻占京都,距离东京还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征服日本全境的时间可能还要更多。
其实,这并不责怪于华夏陆军士兵,依照现在华夏陆军士兵的军事素质,已经可以媲美欧洲几个强国的陆军。
说到底,还是武器太过于落后,坦克和飞机的数量太少,虽然能够形成一定的战斗力,但是和唐健想象中的巨大威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就像攻占下关,如果华夏拥有百架飞机的话,两个小时就可以解决战斗,而不是需要一个白天的时间。
机动能力也不算灵活,毕竟运输货车还没有量产,大量的物资准备还是需要靠骡马运输,骡马需要休息和进食,而且还要自带草料,这无形之中就致使闪击战的效果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了战斗时间。
要是山县有朋和伊藤博文知道现在的唐健竟然还不满意自己的进军速度,不知道两人会不会当场吐血。
因为此时的两人在战时大本营中已经是焦头烂额忙成了一团,山县有朋信誓旦旦的在明治天皇面前保证的京都防线竟然抵抗不到三个小时就被华夏陆军攻克,要知道,当初山县有朋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花了十万民夫精心打造。
不过,不管在这个时代如何精心打造的工事,在华夏立体式闪电般的攻击下都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唐健个人比较崇拜闪击战,他在原来那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彻底研究了闪击战战术,并且仔细分析了每一次成功的战例,当初成立狼牙雇佣兵团时,唐健就曾经运用过这一战术,虽然只是五个人而已,可是有时候战略战术并不局限于人的数量。
唐健将闪击战剖析分析,得出了本质的三大要点,分别是折叠空间,最大冲击力和精神力转化。
唐健奉行的是“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的观点,夺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就可以得先机之利。
当初二战时期,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用三个星期就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可想而知,折叠空间这一要点的优越性。
关于最大冲击力,其实中国古人早点提出过相似的理论,《孙子兵法》中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其重要的进攻思路,就是以极快的速度突袭敌军,致使敌军未反应过来就取得越半数的胜利。
这一点,在这次闪击日本本土的实例中就已经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华夏突击部队攻占京都,基本上已经宣告了日本南部大部分国土已经陷落。
而对于《孙子兵法》也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唐健研究过的战争力学理论中就有一段概述: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
唐健通过对日战争的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依靠的就是坦克装甲部队的高速度、大纵深的突击,以此产生的冲击力使日军精心构造的防线都是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最后一个目的,从下关一路到京都,唐健认为这一次闪击战的另一个另一个目的也几乎快要达到了,那就是精神力转化。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不管是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和东方的毛太祖(和谐社会),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的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这一点,从华夏陆军以三万陆军精锐从下关快速攻到京都就可以看出,即使突击部队只有三万余人,而且日军却有十数万数到强大的防线,但就是这三万突击队轻易就撕开了这些防线,深入到了日本本土腹地,和东京也越来越近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