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8章 雁南飞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78章 雁南飞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也就是现代的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现代的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也就是匈奴王的老婆才得以解脱。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元朝,雁门关被废弃,到了大华,也就是百年前才新立雄关,此地,再次成了抗击北方强族的烽火前沿。

    顾炎武侃侃而谈,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而卓不凡也是听得津津有味,身边并没有手机,却从顾炎武的口中得到了非常有针对性又通俗易懂的信息。首先,他明白了雁门关的重要性,仿佛看到了五代十国直到元朝雁门关的历史风烟,李牧、李广、卫青、霍去病还有薛仁贵和杨家将,这些都是自己在前世耳熟能详的人物,而今,却在这大华古人口中再次听到,自有一番滋味。同时,他不禁想到,古往今来,我华夏民族豪杰辈出,大贤大能数不胜数,有过惨痛更有过闪耀世界的辉煌。就算没有手机的帮助,如果能充分利用古人的智慧,避免聪明最容易犯的错误,嫉妒内斗,那么,什么鞑靼后金帖木儿和西方列强,如何能敌我大华几千年的智慧力量。

    当然,有了手机的帮助,自然可以事半功倍,毕竟,时间太过紧迫,但是,自己今后还是要多注重发掘古人的智慧才是。还是那句话,不要看不起古人啊。

    沉浸在历史尘烟中的众人忽闻一阵雁鸣,抬头望去,只见一行大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