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正式投降后,第三帝国随即开始进行其亚洲战略。成千上万了参加了莫斯科红场阅兵的帝国最精锐部队,还没来得及去欣赏莫斯科迷人风光,就被送上了东去的列车,通过那条沙皇时期建设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徐徐开向欧亚大陆另一端。
整个行动是在极其秘密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大部分德军士兵也是在登上了火车后才知道此行的真正目的。可即使他们不知道具体情况,也明白一个道理。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要祖国需要,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任何命令。作为一名合格军人,永远都不会去过问为何而战,他们只应该思考如何去战就可以了。
参加此次远东之行的地面部队,全部由第三帝国中最精锐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组成。其中国防军抽调了第七装甲师,国防军直属第501、502、503、505重坦克营,大德意志装甲师,第1、第2伞兵师,以及几个最有战斗力的步兵师组成了远东战役集群,前往远东地区。
党卫军抽调了最阿道夫;希特勒装甲师,帝国装甲师,骷髅装甲师组成了元首战役集群,紧随国防军后面前往远东地区。除此之外,中国重装营和装甲掷弹兵师同样在苏联投降3天后,坐上了回家的火车。按照其总指挥官李煜的话说,“兄弟们,我们要回家了,回去杀鬼子”。
毫无疑问,这次远征的第三帝**队基本上是以装甲部队为主构成的,这些经历了东线血战的部队有着极强战斗力。其机械化程度也在出征时达到了巅峰状态,大量原本属于别的部队的车辆也编制进了这些远征军中。
从冲在第一线的坦克战车,到后勤补给中的卡车,全部实现了全机械化、摩托化动作,是德军中真正意义上的纯装甲战役集群。再有不会出现虎王坦克冲锋,牛车、马车运输弹药地情况了。
当第三帝国地面部队积极行动起来的同时,帝国空军则以更快速度飞向了远东。由于苏联政府在远东地区良好保留着机场和各种地面飞行设施,使帝国空军地战略轰炸机和远程运输机。能在4月1日苏联宣布投降的同时,就起程飞向了远东地区,做起了各种前期准备工作。
按照帝国元首,里奇冯葛丝运下达的第一号远征命令。此次对日作战中。帝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将是主力中的主力,帝国内部所有的战略轰炸机和中型轰炸机务必在2个星期以内飞向远东机场,进行战役集结。
如果轰炸机飞行员的数量不足。就由战斗机驾驶员补充。第三帝国必须短时间内在远东地区集结起足够强大的战略轰炸集群。对日本本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外科手术一样地战略轰炸。尽全力消耗日本的战争潜力,促其尽早投降,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为了加强空中打击力度,帝国元首还下令将一些重型运输机改造成简易轰炸机,改造成射击平台。使这些飞机都能低空飞行,使用20毫米高射炮对地面目标实施重点扫射攻击。还要安装上迫击炮,对地面目标实施打击。震慑敌人。
除此之外,葛丝运元首还接受了一些炮兵将领的建议,将610毫米‘卡尔炮’,420毫米‘刚玛炮’以及2门355毫米白炮。安装到了一艘巨型运输船上。还将几百门205毫米重型榴弹炮运上了一些运输船,组成了炮击舰队,开往远东战场。葛丝运元首准备利用这些海上炮击平台,为日后登陆提供足够的火力保障。为可能展开的登陆作战,打下一个坚实的火力基础,以弥补第三帝国在海军方面的劣势。
对于去远东作战,帝国士兵们相当积极,因为帝国元首亲自下达了命令。所有参加远东作战地士兵都能在战后得到一笔相当客观的战争补贴。而且战后日本赔偿的钱财,将有一半归士兵们所有。这一系列补偿措施,大大刺激已经有些厌战的部队,让他们重新恢复了侵略野心,愿意去远东进行这一战,大捞一笔。
在他们看来,这将是一场度假一般地战争,在世界两大超级帝国共同打击下,日本岂有不败之理,战争胜负没有任何悬念。
不过,就在第三帝国积极准备亚洲战略的同时,也在为战后建设做着各种准备,为日后争霸世界做起必要准备。
苏联签字投降后第3天,也就是1945年4月6日,第三帝国元首里奇冯葛丝运签署了第9号元首令。
从这一天开始,第三帝国将裁军130万。将帝国总武装人数从520万削减到390万,成千上万士兵从这一刻开始放下武器,就地解散,回家团员,以应对战后的帝国建议。
这批被裁减的部队大多是二线预备役部队和后勤保障部队,是帝国的丙级师团。他们大多缺乏必要训练,缺少装备,战斗力不强。但为了应对战争需要,他们一直都坚守在西线和后方地区,为帝国胜利默默做着贡献,他们和前线的士兵们一样都是英雄。
如今战争胜利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也宣布完结,终于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但这只是帝国裁军行动的第一步,根据帝国统帅部的构想,一但战争完全结束。帝国将进一步深化军事改革,把总武装力量削减一半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陆军和党卫军。10年以内,第三帝国将把总兵力减少到120万左右,采取精兵策略,以应对战后风云变幻的新世界。
不过,尽管军队将大量削减。但帝**费将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上。葛丝运元首下达了死命令。帝国日后将把发展重点放海军和空军上,并组建特种部队,透入巨额资金进行改革和建设。要求各大飞机制造厂尽快设计制造出新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和战略轰炸机。要求各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