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罗公公绝地反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管皇帝如何瞎胡闹,也不管太监们如何被打闷棍,内宫的事,自然有内宫的解决之道。

    如果那个不知影的夷州还算是小胡闹的话,那大明皇家东海公司就是彻头彻尾的玩崩了。

    为什么?

    近六十年后,王直王大王和胡宗宪胡大人的惨死,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王直是谁?

    他就是传说中的五峰船主,在日本一手遮天的枭雄人物,九州的几个所谓战国英豪都被他教训得跟孙子一样,占了平户岛,跟国内的官商们勾结起来,把走私生意做得热火朝天。后来被大明的海禁逼急了,直接在浙江外海当起了土大王,跟大明对着干。

    就是这么样一个枭雄人物,也因为想学宋江去招安,结果身首异处。

    按理说他招安是好事啊,为什么要被杀呢?

    某位伟人曾经说过:《水浒》一书,好就好在招安这两个字上。

    伟人总结得一点也不错,王直被招安了,那他就是个投降派,背弃了以前的革命盟友们,这是要被钉上十字架烧死的。

    那么谁是他的革命盟友们呢?

    翻开史书,不难发现,明朝的所谓海禁,除了朱重八用高压得以施行之外,其余皇帝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家都能看到,海洋中,有着数不清的财富。

    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很多人说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以致劳命伤财。

    其实这种观点是满清皇帝们通过史书,硬扣在朱棣头上的。

    因为只要细细一算永乐朝历年的赋税收入就明白了,要支撑起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别说当时大明的国税了,就是把这些数字再提高两倍,恐怕也力不从心。

    更何况细究永乐朝的大事:攻打安南、修北京皇宫、造武当山道观,诸如此类,哪一件不是举国震惊的大事?不是需要花费巨资的无底洞?

    比如其中规模最小的武当山道观,就是在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大兴土木,以十三年之功,从筠县(今丹江口市)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公里的路旁,建成了九观、九宫、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等整套关联完整而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耗费了南方五省的赋税。

    试问,干完这些大事,朱棣大哥哪还有钱?

    而七下西洋这事所需要的花费,大家凭想象都知道那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因此单靠国内的赋税去供,那不是开玩笑么。

    所以刘大夏那句“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简直就是昧着良心瞎说!

    刘大夏为什么要瞎说呢?这就得回到王直的革命盟友们身上了。

    看完郑和下西洋的例子,我们都明白:海洋中,有着巨大的财富。

    连我们这种政治智商低劣的家伙都知道的道理,大明的文武百官、富商地主们能不清楚么?

    这笔巨大的财富一直都在海上,明成祖派郑和去取了一大笔回来,七次下西洋的丰收成果告诉大明的文武百官们:这儿钱多、人傻、快来!

    于是成祖一去,东海沿海的官商们便勾结在一起,抢先下海,去收获这些财富。

    但朝庭正在海禁啊,只有朱家才能抢大头,其余人等,只能喝剩汤。…。

    这不公平!

    官商们开始联合起来,终结了老朱家从海上捞钱的打算,于是郑和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绝唱。

    老朱家被困在了陆地,沿海的官商们,开始了疯狂的全民走私时代。

    读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王直的革命盟友们是谁了?

    那么刘大夏跟这些人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是从履历法着手,研究政治人物,尤其是死掉的政治人物,看履历,比什么小道消息都管用。

    在刘大夏的任职履历中,有两条记录,非常值得玩味:1、“宪宗成化初年馆试,大夏本可留任翰林官,但他自请改部职,被任命为职方司主事,升兵部车驾司郎中。”2、“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担任过广东布政使,主管广东的行政和财政公务。”

    刘大夏收藏或烧毁(这个无从考证)下西洋的档案,就是在他担任兵部车驾郎中期间,几年后,他就跳到了广东这个最大的走私犯集中地。

    你要说其中没点猫腻,反正我是不信的,至于你信不信,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说实话,刘大夏并不是一个奸臣,他在历史上的名声还是非常好的,但他所在的群体决定了他必须要泼郑和的脏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