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柴宗训凭借武力,对外扩张,总算是将国内的割据势力与周边四邻收拾了个遍。眼见天下承平,内阁请旨明年更换新年号。
其二,则是一件足以影响大周千年大局之事。大周目前的疆域,远超前代,且海贸兴盛,航运发达,再将汴京城作为大周都城,十分不利于管辖偌大的国土,且汴京城周围皆是黄河肆虐区域,危险重重。为大周计,内阁请旨迁都。
明眼人皆看得出来,迁都定不是出自内阁的本意,很大可能是柴宗训授意的。
自四代以来,虽每一个朝代皆因经济、军事等原因,无奈选择汴京作为都城。但此地好歹经过了几十年的耕耘,早已成了不少勋戚的根据地,势力几乎是盘根错节,他们压根不可能会同意迁都。
同意迁都的那一批官宦权贵,早已投靠在柴宗训的麾下,与大周皇室共进退,自然不会反对迁都之议。
官制、军制改革后,一大批得到朝廷提拔,晋升至各个要职上的人,在汴京城中的根基本就不深,他们也更愿意追随柴宗训的步伐,因此迁都对他们而言,犹如隔靴搔痒,万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今年已是昭武三十年了,不知不觉,朕登基已有三十一年。确如内阁所言,天下承平,‘昭武’二字,已不合时宜,更换年号之议,朕允准了。至于迁都,此事牵连甚广,且耗费颇巨,内阁先将适合迁都之地一一考察之后,再议不迟。朕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也该让他们出去见识见识了,到时让他们跟着你们的人走一趟,好好地增长一番眼界。”
今日朝会,给朝臣带来的冲击不小。迁都之议,也在一天之内传遍了汴京城。百姓纷纷聚在一起议论,柴宗训究竟会将都城迁往何地?
“不外乎就是汉唐的长安、洛阳!”
“这都要迁都了,我们的生意可怎么办啊?”
“朝廷的事,哪里轮得到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操心,跟着走就是了!”
……
柴宗训之所以选择先将消息放出去,就是为了让迁都二字,刻进每一个人的脑海中。或许一开始,大多数人对于迁都皆是持反对意见,但是长此以往,众人只会慢慢适应朝廷即将迁都的事实,到最后则会追着朝廷后面跑,举家迁至新都。
正在研究航海日志的魏昭堇,也从其父魏咸信处得知,朝廷打算迁都。
“果真?爹爹可知,陛下打算迁都何处?”
“这倒是还没定下来,内阁奉了陛下旨意,不日将与几位大王一同出城考察,四处看看,再做决定。”
魏昭堇自小便在汴京城中长大,此处虽商贸发达,却屡遭洪涝。且如今大周地域广大,汴京城已不适合作为都城,威慑各方,协调万邦,迁都之事早晚必行。
“爹爹,我可以跟着你们出去考察各处吗?”
魏咸信实是不忍拒绝魏昭堇的恳求,只说如有机会,带上她也不是不可。
魏昭堇欢欣雀跃地返回房中,看着桌上还未来得及收拾的航海日志,对此次未知的出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