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提起笔来写这篇后记的时候,1999年只剩下最后几天时间了!尽管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似乎还远远没有终结,但就这本小书而言,则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www.Pinwenba.com它前后断断续续地费时两年,虽未必发育健全但也不算早产,不管怎的,它的问世也算是我们辞旧迎新,迎接新世纪的一份菲薄的献礼吧。
记得两年多前,教育部在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我有幸认识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王子奇同志。这是一位视野开阔,很有思想的年轻编辑。我们虽然萍水相逢,但谈得十分投机。当时正值我结束了对我国明清时期伦理思想发展史的学习和研究,出版了一本载其心得的小书,自然,这方面就谈得多一点。殊不知我说者无心,他听者有意。会议结束后不久,子奇同志便从上海给我来信,希望我能承担他们计划的一套丛书中的这个选题的写作任务,也是在他的信任和再三鼓励下,我才贸然地答应下来,并草拟了一个写作提纲请他们审查。提纲通过后的第一年的时间里,我主要是利用教学之余进行了一些专题研究,也发表了几篇这方面的文章。我原来的打算是,在这些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排除其他干扰,用约一年的时间按提纲作系统整理,以便修订成书。然而,我这个如意算盘却不断地受到方方面面的冲击,时间上和精力上都使我深感力不从心。说真的,我曾几次想写信给子奇同志,请他谅解我的失约,但一想到要失信于人,总不好动笔。就这样,在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了十分苦恼和难堪的两难境地。
这本小书终于能够得以写成,首先要归功于我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曹刚同志,是他入学后协助我把这桩欲进不能,欲罢不可的工作继续下来。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我把我在这方面已经写的几篇文章和有关讲稿给了他。他认真地阅读了这些材料,和我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对原有的写作提纲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修订,而后他便按提纲逐章地写出了初稿,我们再讨论、再修改,就这样我们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来回,最后经我统纂定稿,才把小书写成了这个样子。尽管我们对小书现在的状况并不满意,但是我们也算是竭尽了全力。而我个人在这里所要说明的是,尽管小书中所阐述的各种意见现在很难说哪些是属于我的,哪些是属于曹刚同志的,但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小书恐怕现在还只是那几篇文章和一堆难于辨认的稿纸了。当然,我这么说绝不是想推卸我对本书所应负的责任,如果书中有不妥和错误之处,理当由我负责,也恳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我前面讲到的该社王子奇同志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王世云同志为编辑此书所费的大量心血,尤使人难以忘怀,特在此深表谢忱。
最后,我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写作中,我们参考了不少时贤和前辈的有关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大量文献,受到极大的启发,虽然我们力图在书中的注释和书末所附的“本书主要参考书目”中尽量一一标出,但难免会有遗漏之处,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一并在此表示谢忱和歉意。
唐凯麟
1999年12月28日于长沙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