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步:是大人伤害了纯洁的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痛苦随着一次次被伤害而堆满心底,在面临困境痛苦增加时会失去控制导致泪流不止;在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下,即重新获得尊重和爱护、身心完全放松时,也会因痛苦释放而哭泣。

    四、面无表情地沉默。

    如果哭泣改变不了孩子的处境,或者更加重他所受的伤害,孩子就会逐渐收敛所有的外在表现,面对不利的处境保持沉默,任凭怎么批评都不再有反应,好像充耳不闻。通常这种情况会更加激怒大人,但事实上孩子的心就像他的表情一样,已经躲在你看不见的角落去了。

    五、发烧。

    孩子的精神创伤有时候能转化为身体上的病痛,从而引起大人的关注,得到感情上的补偿。这个反应机制在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情况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每遇到挫折就开始发烧。识别这种发烧的关键是看孩子有没有伴随的其他身体症状,这种发烧一般是来去都突兀,没有更多其他症状。

    六、神经性腹痛。

    神经性腹痛也是孩子用来逃避不良处境的反应之一。这种腹痛也没有更多的伴随症状,但孩子的疼痛是真实的,有时候会痛出一头大汗。

    七、自闭症。

    有些孩子从出生之后就处于不利的环境中,正常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尤其是3岁以前缺乏正常表达和交往的环境刺激,会导致心灵接受不到足够的信息,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核心,只能被动地围绕仅有的一些信息发展,形成异于常人的独特的心灵世界,因为这样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方面有较大的缺陷,好像封闭在一个别人进不去的世界里,不能正常地独立生活,已经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叫做自闭症(也叫孤独症)。

    自闭症多在童年时期就能够被发现,治疗及时能逐渐改善,最终能够独立的生活和工作。

    自闭倾向儿童的特征性行为是:

    1.对外界声音没有及时反应;

    2.缺乏对同龄人的正常兴趣;

    3.恐惧、不接受环境的变化;

    4.对环境缺乏兴趣;

    5.语言内容单调,经常只是鹦鹉学舌;

    6.喜欢旋转物品;

    7.莫名其妙地发笑;

    8.不能适应正常学习;

    9.用动作表达需求;

    10.动作能力发展不平衡,有些部位的动作能力明显落后;

    11.对疼痛不敏感;

    12.躲避和别人的目光对视;

    13.特别依赖某一物品;

    14.哭闹,却不能指出原因;

    15.特别好动不能安静下来,或者根本不动;

    16.拒绝拥抱和肢体接触;

    17.不能分辨环境中的危险,不懂得惧怕。

    经验之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孩子的语言表达总是落后于心灵的发展,尤其是面临困境时,孩子更不容易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这不是父母们抱怨看不懂孩子的理由,因为相对于成人所习惯使用的语言,孩子有更直接更丰富的表

    达方式,那就是他们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应该就是针对孩子而言。他们的心灵是纯净的,眼睛是透明的。如果你用心去看,完全能看见孩子那颗发展中的心。它的喜悦和痛苦是那么明显而真实。成人的爱护和帮助就像细心的保养和擦拭,能让孩子的心灵之窗永远明净,让孩子和环境之间相互理解,没有障碍。

    而没有得到关注的心灵,就会让窗户布满灰尘,从而关闭了和环境沟通的渠道,也不会让自己的感受透露出去了。

    想想看,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仔细看过孩子的眼睛了?

    那些不能阻止的粗暴行径

    我已经是个很有耐心的母亲,可是有时候也会被孩子的固执惹恼。我们想让他记住的规矩他不肯仔细听;我们苦口婆心讲了一通道理他却我行我素,让我们深感失败。怎么办呢?

    束手无策又缺乏耐心的家长用武力解决问题,结果使孩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那些素养高一些的家长呢,就采取了下列看似“文明”一些的做法,虽然没有用武力,但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却一样严重。

    强迫饮食

    强迫孩子饮食不仅发生在对育儿所知不多的家长身上(就像我刚辞职带孩子的初期),也发生在那些过于重视身体发育从而严格限定饮食规律的家庭里,当然更可能发生在那些为别人照看孩子的个人身上或者机构里。

    强迫饮食包括两种:用不给吃饭惩罚或者胁迫孩子服从;或者孩子明明不饿、不想吃喝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吃饭。不给吃饭当然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而被迫饮食的孩子,也一样很容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从而使营养得不到保证。不管哪一种情况,强迫饮食都会造成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损害、降低抵抗力,严重的还会引起厌食,或者身心疾病。

    强迫体验危险

    还有一些过激的家长,在多次警告仍然无效的情况下,会强迫孩子亲身体验危险,来增进孩子对危险的认识。我就曾目睹一位愤怒的母亲划着火柴烧在孩子的手指头上,就为了让孩子记住:不能玩火。

    我还曾经听说有人用针刺孩子的皮肤,警告孩子离针头线脑的东西远点;有人把孩子推到机动车道上,让他体会汽车呼啸而来的恐惧……

    为了避免危险而提前体验危险,不知道算不算一种教育方法,反正我是没有用过。孩子陷在突然的恐怖和伤害中,引起的心理恐慌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印象深刻,难以消除。极端的恐怖经历甚至还会引起心理障碍,一见到类似场景就不能控制地陷入紧张和混乱,乃至昏厥,这就是恐怖症。

    危险对于孩子的伤害,本来就有两方面:身体上的损害和精神上的损害。强迫体验危险的做法虽然可以像打免疫针一样避免更大的身体上的损害,但是引起的精神上的恐怖如果得不到及时安慰和消除,却也影响很大,综合算起来,有时候甚至得不偿失。

    忽视

    我还见过一些母亲,因为没有办法应对孩子的执拗,索性就采取了“不闻不问”的忽视态度。甜甜的妈妈就经常采取这种做法来对付孩子。

    甜甜是个活泼外向的小姑娘,只是玩起来就有些疯,听不进去大人的话。那一次我们一起在地坛的健身区玩,开心和甜甜在山楂树上爬上爬下,高兴得不行。可甜甜的妈妈约好了下午有其他的事情,所以到中午时分就着急起来,不停地催促:“走吧,不是说好了玩到12点吗?”

    甜甜玩得上瘾,一个劲地央求:“再等一会儿,就一小会儿。”

    大约如此过了三五个回合,甜甜妈妈发出最后通牒:“那你自己在这儿玩吧,我跟人约好了就得去,我先走了。”

    甜甜骑在树杈上,若无其事地应了一声:“好吧!”我想她根本没听见妈妈说的是什么。

    她妈妈就真的走了,气鼓鼓地,都没跟我打招呼。

    甜甜还在玩,我只好担当起临时妈妈的角色,要不还能怎么办呢?

    我不知道那天孩子们玩到几点才回家,因为我一向不戴表。开心已经饿得不行了,一出公园就嚷着要吃饭。甜甜虽然才4岁半,但是已经知道控制自己,没跟着要吃饭,只是央求我送她回家。

    我当时很忐忑,不知道她妈妈会不会在家。幸好,她在,只是脸色还是不好。

    甜甜一进门就喊:“妈妈,我饿了!”

    甜甜妈妈像没听见一样,进了卧室,关上门。

    甜甜饿得要哭了,大声喊:“妈妈,我要吃饭!”

    屋里传出来一声吼:“喊什么?自己管自己吧!以后你的事都别找我!”

    甜甜妈妈说到做到,此后几天内都不理孩子,自顾自地买东西、吃饭、出来玩。甜甜只好蔫蔫地跟在妈妈身后,局促不安地看着妈妈的脸色,一副讨好的样子。

    我想甜甜妈妈当时只是把“不理”当作对孩子的一种惩罚,可是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这一层,她甚至不知道母亲为什么生气。当孩子发现母亲变得冷淡、粗暴而且不在意自己的时候,她会由于恐惧而百依百顺、步步追随,但同时对母亲的信赖、依恋感情以及由此建立的安全感却受到了伤害。

    我确认这一点,是因为看出来甜甜从那以后,学会时时观察妈妈的脸色。这就说明,在她的心里,妈妈也不是绝对可以信赖的了。

    没有疏导的围追堵截

    孩子不仅对我们设定的规矩满怀疑问,有时候还会抛弃我们指给他的光明大道,妄图尝试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那些想法在我们眼里却是那么可笑、那么漏洞百出,甚至有危险。

    这时候我们怎么做呢?直接指出来他的想法哪儿是错的?孩子可能不信;让他去实践?可能有危险;不理他?可他会没完没了。

    我一般对孩子的想法都很感兴趣,因为我一直想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可是更多的家长觉得孩子的想法没有太多的价值,特别是那些明显行不通的想法,他们决不会浪费时间去考虑。我甚至还见到一位家长因为孩子不断产生的怪想法而烦恼,就想办法围追堵截,用不断的否定和批评让孩子的想法站不住脚,妄图让孩子从此断念,不再“胡思乱想”,乖乖跟随自己的指导。

    大概的情况恰如《蜡笔小新》里面小新对“小白”的做法:

    妈妈让小新去溜狗,小新不愿意去可是又不好违背自己的义务,就勉强拉着小白(他的宠物狗)来到街上。但是他依然站在那里不愿意走动。

    小白想往东走,小新拉住它,解释说:那边有条大黑狗,会咬你的。

    小白又想往南走,小新又拉住它,解释说:那边有个凶恶的老婆婆,她讨厌小狗。

    小白转头往西,小新还是拉住它,说:那边是个死胡同。

    小白只好往北回家,小新还是不想动,说:不能回家,妈妈会说我偷懒的。

    小白不知所措,只好蹲坐在地上,哪儿也不去了。

    科学新知

    认识“冷暴力”

    现在社会学家提出家庭“冷暴力”的概念,意指家庭成员之间通过武力之外的语言、表情、甚至长期的冷漠所表达的厌恶、拒绝、忽视和惩罚。冷暴力不存在身体上的伤害,却直接指向接受者的心,产生的伤害更为深刻。

    家长对孩子的做法上同样也存在着这个问题。以上所说的几种做法就属于家庭教育中的“冷暴力”。

    以上做法最初的目的都是可以被人理解的,可实行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带着个人不满的发作。人被气愤或者恼怒控制,就不再有辨别力和自制力,正所谓“当局者迷”。

    我们都有跟孩子冲突,或者用某种方法“制服”孩子的经历,你知道自己在当时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吗?你问过孩子他对你的感受吗?对照以上粗暴行径,做过的话就自己举手吧!

    你还是拿我当个外人吧!

    2004年我过生日的时候,非常期盼能有朋友送我个精美的日记本,那是我的最爱。可是到了那天,没能如愿。我因此很不愉快。

    那天早上醒来,开心爬到我的床上,把他自己做的一张卡片放到我的手上。卡片上画的是一个墨绿色的日记本,还有一支金色的钢笔。他的心意是明白的,可勾起了我心里的遗憾。我谢过开心,就把卡片压在枕头底下了。

    上午我们一起去地坛玩,照了些相。开心还采了一把早开的野花送给我,我才高兴起来。后来遇见了果果母女,果果的妈妈居然记得那天是我的生日,让我惊喜,而且果果也画了一张卡片给我,更让我受宠若惊。

    我想我当时太高兴了,没顾上看开心的表情,当果果表现得很喜欢我手中的花束时,我毫不犹豫就送给她了。

    我们一起吃过午饭才回家。我把果果的卡片摆在书桌上,喜滋滋地看着。

    开心悄悄地翻找着,后来就坐在我身边,轻轻地问:“你觉得果果画得比我好吗?”

    我一时没有真正明白他的意思,就说:“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这是礼物呀,你别那么小心眼!”

    开心低下头,嘴都撇起来了,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怎么回事呢?

    我一问他,他就泪汪汪的了。说:“我的卡片也是礼物呀,你怎么不摆出来呢?我给你采的花也是礼物呀,你怎么送了人,不拿回家插起来呢?”

    哦,原来是这件事。

    我说:“你是自己人嘛,果果是外人,对她要有礼貌嘛!”

    开心好像听明白了,就请求我:“妈妈,你还是拿我当个外人吧!”

    孩子的话让我顿时感到惭愧,我居然对自己的孩子都忘记了基本的礼貌。

    最好早知道

    亲近生狎昵

    中国有句古话:亲近生狎昵。说的是人们之间关系亲密了,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了,就会日渐淡忘人和人相处的基本礼数,相互产生不尊重的言行,乃至暗暗地损害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来说,也是这样。

    所以,作为母亲,我们要时刻自我检讨,一面要维持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另一面还要注意亲密所带来的忽视和伤害。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