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步:教育一个人说了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r />
    这是个莫名其妙的很流行的说法,合群相对于什么教育目标那么重要吗?如果连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您都没想过,那合群的重要性从哪儿起呢?好的性格有很多,不能瞅见哪一个就认为哪一个最重要,轻重缓急根据目标来确定才有意义。

    我为什么不送孩子去幼儿园?

    ★为了给孩子更大的探索范围、更多的生活经验、更有效的指导。

    孩子长到3岁,心灵世界刚刚开始建设,从全盘吸收环境信息发展到能够有选择地吸收特有的信息,个性特征正在形成。这时候孩子有两个重要的需求:

    多见:

    这个阶段需要的是接触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吸收更多的原始资料,为以后开展学习和智力活动准备资料库。知识来源于生活现实,这就是最好的了解生活现实的阶段,丰富的全面的生活实践有助于上学之后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各种知识。比如孩子将来学习认字、写字,学习“瓦、韭菜、猪、瀑布……”,那么这就是让他见到这些事物的时候。知识跟记忆里的事物相关联,学习才有效果、有意义。

    多做:

    在这个阶段,伴随着心灵世界的迅速发展,孩子的主动探索本能处在关键的敏感期。一个敞开的、安全的、有吸引力的环境,能让孩子自发地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与环境的接触中,才能全面发展潜在的特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亲自做事情才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惟一途径,坐在那里光听和看,没有实践经验做底子,是引不起心灵的感悟的。

    我相信,不去幼儿园,我和孩子正常生活的范围也已经超过幼儿园的院子,何况我还能带孩子去公园、去商场、去银行,甚至去外地。

    幼儿园的一天生活是固定的,孩子从教室到食堂到院子到厕所,按着钟点走在这几点一线上,有些幼儿园甚至连喝水都是定点的,生活经验如此单调又刻板,怎么能指望长出一颗充满热情和梦想的灵动的心?

    在幼儿园里,两位带班老师面对十几、几十个孩子,会允许孩子自由地提问吗?他们能注意到孩子的真正兴趣和需求吗?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吗?他们比我更愿意陪孩子海阔天空地聊天吗?

    ★避免孩子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心理创伤。

    在开心也“应该”上幼儿园的那段日子,我带他几乎去参观过和平里所有的幼儿园。我的思想准备是:如果孩子喜欢,不妨先上上看;什么时候呆够了,随时接回家。可是没有任何一家幼儿园通过这第一关,孩子不喜欢。

    一家私立的幼儿园,位置绝佳,就在地坛公园的东门,没几步就到。可是院子很小,估计摆不下几辆车。按照我的联想,他们应该是把地坛当成自己的活动场地了。可是我观察了几个月,从没有见到那里的孩子们在地坛活动(除却那一次装修提前放假外)。那么,这些孩子平时怎么活动呢?

    化工部幼儿园在我们那一片口碑很好,仔细问下来居然是饭菜好。我带开心报了名,也想沾沾光。可巧那天报名出来路过一个小班的教室,正好看见老师在喂一个孩子吃饭,那孩子一脸是泪,双手背在身后,坐得笔直,只有嘴随着老师的口令一张一合。那位老师显然着急了,大声地呵斥:“张嘴,咽下去!”开心吓得静悄悄地躲在我身后,大气也不敢出。这怎么行呢?

    另一家公立幼儿园场地开阔,而且铺了塑胶,很安全。开心很喜欢在他们的院子里玩,我想让他在这里上。报名之后高高兴兴地出来,开心一路小跑,走在我前面。眼看就要出大门了,突然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一位老师,会功夫似的一把就抓住开心的双臂,硬把他扯到幼儿园里面来。我正好赶过来看见,觉得很奇怪。开心吓一跳,已经涨红了脸在挣脱,开始哭了,看见我就大声哭起来。我忙问怎么回事,那位老师问清楚了我是家长,才知道弄了个误会,他以为开心是新入园的孩子偷着往家跑呢!

    我问:“孩子刚来都会逃跑吗?”

    他说:“胆子大的才敢逃跑,大部分都只是在教室里哭而已。”

    “是吗?那怎么办呢?”

    “有什么好办的?哭呗,过一阵就好了。谁也不可能哭个没完啊!”

    天哪,为什么要这样对孩子呢?这种经历难道不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吗?有什么理由非得给他这种痛苦无助甚至绝望到丧失反抗的经历呢?这种伤害又怎么才能抹平,让他恢复对母亲、对老师、对陌生环境的信任呢?处在不安和被动服从的状态下,孩子又怎么能有一颗自由、自信的心呢?

    ★信不过幼儿园的老师能比我更懂我的孩子、更有耐心地对待我的孩子。

    在幼儿园学知识一说,我更不能赞同。我认识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他们是我刚工作时教过的师范学校的学生,有些没能到小学,就分到好一点的幼儿园去了,很长时间我们都有联系。这些正式的幼儿园老师所学的东西,我很清楚。虽然有一些带孩子活动的技巧以及规范化方面比我所知更详细、更具体,但在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个性、能力培养,尤其是设定特异化教育目标方面,他们不如我。

    面对一帮的孩子,他们比我更能控制局面,更有手段和威严;但是面对任何一个单独的孩子、单独的问题,他们不如我更有“魅力”、更有办法;尤其是面对我自己的孩子,我更不相信他们比我更了解他、更有耐心教导他。

    ★我有能力解决生活来源,不必要非得离开孩子去上班。

    在我熟知的那些家长中,也有几个愿意像我一样做全职妈妈的,可最后还是投降了。因为家里一个人挣钱不够花。我了解这其中的苦衷,因此很注意准备基金,在家庭关系濒临解散的时候我也不懈地寻求机会,抽空做些写写画画的工作,积累资源。最后到了一个人支撑全家的时候,我才能找到生活来源。当然,光有机会是不够的,要养活这两个孩子,我得真的能完成些像样的工作才行,为此我做了100%的努力,好在做到了。

    这是我的幸运,也是孩子们的幸运。不管其中有多少辛苦,总是为着自己的目标,心底里还是快乐的。

    为了弥补不去幼儿园造成的不足,我做了什么?

    ★饮食照顾。

    幼儿园的饮食可能真的比我做得好,我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在开办托管中心的时候,我就特意让人去抄录各个幼儿园的食谱,注意比对研究,了解所谓的“好”究竟是怎么回事,也托认识的幼儿园老师买饭出来给孩子们吃,看他们的反映。最后,总算也学到些技术,在关键时候能做些拿手的饭菜。但我不肯把时间都用在这方面,我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就宁愿花钱雇保姆按照食谱做饭,省下我的时间多写点东西也就有了。

    我尽力弥补这个不足,但不能不承认,饮食照顾到现在依然是我的弱项。

    ★参加集体活动。

    不去幼儿园确实没有太多的和孩子们共处的机会,因为本来孩子就少,像我们这样“放养”的就更少。为了让孩子有伴,学会交往,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全职妈妈,这才有了地坛的“全职妈妈俱乐部”,这才有了后来的托管中心。

    ★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

    我看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在恰当的时机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能够加深孩子对事物的印象,并且记得深刻,不容易忘。

    我尝试过教给他们各科知识,比较成功的几个方面是:

    认字:我不主张过早教孩子识字,但他们到了四五岁,会自发地要求认字。路边的指示牌、商铺的字号、玩具上的标识,他们都想知道。我不主动说,每次都是他们问到我,我才告诉他们。这两个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喜欢认阱盖上的字,两个人最早记住的字都是“污”、“雨”、“水”。

    看地图:男孩子可能对方位本来就敏感。当我画地坛全貌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就能掌握比例的概念了;然后我简化景物,做成符号或者轮廓,他们也一样能看懂;最后我告诉他们上北下南的规律,他们就学会自己看地图了。

    其他的写字、画画、做手工,我都是跟他们一起玩,有我的带动,他们都学得很快、很快乐!

    经验之谈

    孩子最需要的是爱

    如果我们已经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爱,孩子因爱而生,也因为有爱才能健康成长。那到了3岁,该上幼儿园了,他就不再需要爱了吗?知识、能力、纪律、自理真的那么重要乃至于可以舍弃爱吗?

    也许有人会反驳,幼儿园就没有爱吗?

    蒙台梭利说过: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而工作,永远都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师,这个世界也永远不会因为他的工作而前进一步。

    在幼儿园里,我们能为孩子找到那位宁愿不要工资也愿意来教育他的老师吗?

    要做给别人看吗?

    如果我们有幸正怀有和街坊邻居一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一样的教育方法,那就没什么问题,大众的教育就是造就大众的人才,这个不必怀疑。孩子将来会遇到的问题,就是社会的主流问题,会由国家统一处理(就像知青回城计划、“4050”援助计划以及正在磋商中的独生子女家庭援助计划),作为家长反而轻松了。

    但是还有一些人,有些不太一样的见解,愿意用另外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在我们目前这样思想还没有脱离标准化的环境中,就不可避免地遭遇质疑甚至批评和阻力。如果把那些意见当成对立力量,就会陷入烦恼和孤独。

    可是我没有,我认定一点,凡是因为我这样带孩子而提出意见的,都是关心孩子的热心人。不管他说得合不合我的心意,做的事是不是给我造成困难,我都不介意,而是要怀着感激的心,小心应对,不可激怒他们。因为说到底,孩子的教育还是我说了算。

    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明白在别人怀疑的目光中坚持自己的立场有多么不容易。

    2002年夏天,开心4岁,我带他去体验中央乐团办的儿童音乐启蒙班,我爱音乐,也相信音乐和孩子的心灵有更直接、更简单的联系,超出我的认识。我希望这个班能替我带孩子走入音乐世界,因为我自己外行。

    开心和我一样,满怀着希望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那个老师很有经验,一开始就放乐曲,节奏很强、跳跃感很强的乐曲,开心很喜欢,渐渐地就表现在脸上,然后开始动手、动胳膊、晃身体,有的家长开始议论,希望有人出面制止他。可是为什么呢?我不明白,就没管他。

    其他的孩子都安安静静地坐着,甚至面无表情,到底是没听懂呢,还是不喜欢?

    乐曲很长,有个孩子打了个哈欠;老师在巡视;家长在关注自己孩子的表现,有的还上前提醒:坐直了,抬起头;我在追忆这首乐曲从哪儿听过;开心还在摇晃着身体。

    一会儿乐曲换了,是一连串清脆的马蹄声,欢快极了。开心随着节奏开始敲打桌子,显然很喜欢。家长群中传出一片“嘘”声,我还是没打扰孩子;后来更是锣鼓喧天的乐曲,开心就索性爬到桌子上跟着手舞足蹈,就像他在家里听音乐时一样。其他的孩子目瞪口呆,纷纷扭头看自己的家长,显然他们被开心的表现弄迷糊了。那些家长发出明确的声音来:“这是谁家的孩子,还不管管?”

    课堂上老师最大,该我出面吗?

    老师也停下乐曲,吩咐开心:“下来,下来,你怎么这么没规矩呀?家长呢?”

    难道孩子对音乐有反应不好吗?难道学音乐也必须排排坐、手背后吗?

    老师倒是能看出开心的好处来,只是那几个家长不依不饶,要挟道:“要是这个孩子参加这个班,我们就不报了。”

    老师为难地看着我,开心不安地看着我。怎么办呢?

    环境如此,最后我们放弃了这个机会,成全了其他所有的人。

    没有班上,不妨碍我们继续喜欢音乐。我们参加各种音乐启蒙课、合唱班、奥尔夫音乐训练,还有演唱会。不求学到什么,只求多参与。所有的一切,我旨在让开心自己领悟音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人用音乐来表达什么,而不是从音符开始,教给孩子那些具体的技术。如果孩子喜欢这东西,自然会想到搞明白;如果他想用音乐来表达什么,自然会开始学习,那才是教给他技艺的时候。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不但需要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也想准确知道如何去做这些事情。准确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他们不断进行探寻的原因。在正式上学之前,培养起孩子对于某些事物的兴趣,比教给他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历程,在很多时候,开心都能发现我带他走的路子不同寻常。他也曾经问我:“为什么别人都不这样呢?”

    我告诉他,人和人的想法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环境和生活目的都不一样。自己要有明确的主意,想不清楚就宁可停下来,认真想;一旦想好了,就朝着目标走,不用参考别人。想学什么,就去学;想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自己满意就好,因为生活是自己的,不需要别人来评判。

    开心很快就学会自己拿主意了。很多人都见识过开心下象棋的功力,后来有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劝开心报他们的象棋班的时候,开心就自己拿了主意。他不去。为什么呢?他说:“我对象棋没有那么多喜欢,能跟妈妈对阵,就足够了。”

    经验之谈

    教孩子在世事纷纭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一点更需要用“做”来教给孩子,而无需多说。你有自信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更多地接受你的影响吗?那处理问题就顺从你的意志。孩子总是能适应的。

    母亲的自信会影响到孩子产生相同的心态,眼见得母亲自信满满地从容应对一切质疑和阻力,一步一步坚强地按着自己的意志向前走,孩子从中学到的独立精神和敢于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不可估量。

    每个孩子都是问题儿童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颗刚刚萌芽的种子,我们向着理想的目标,辛勤地为他浇水、除草、松土、捉虫,尽我们的本分,可是依然不能料定他会长成什么样,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因为这种子来自上天,并不经由我们的选择。或许他跟我们来自同一处,但也许,根本不是。孩子的问题就如同田间的杂草,总是不断地冒出来。

    是我们不够尽心尽力吗?是环境出了什么问题或者先天有些问题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吗?面对孩子那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曾经自信一个人能带好孩子的母亲,也不免有些懊恼。而且正因为我们自己说了算,任何问题都不能像别的母亲一样可以推给幼儿园,只能怪自己,颇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意思。

    这就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培养孩子所必须经受的考验,经受得住才能坚持下来。我就是这样的。

    丁点从出生就几乎没有离开过我,可我就是不明白他的乳牙为什么那么早就烂掉了。尤其是上牙,全都残缺不全,四颗门牙和两颗尖牙干脆就只剩下一小点黄牙根。我记得很清楚,2005年3月20日,我们乘车去山东的路上,他的上门牙掉下了最后一点白色的釉质,那时候他还不到两岁。我责无旁贷,该挽救孩子的牙齿,可是我又该怎么做?我又做错了什么呢?我咨询了专门的牙医,他们提醒的也都是我平时很注意的事情:刷牙、补钙、少吃糖。真正的原因还是不清楚。这个缺陷是如此明显,几乎在任何场合都曾被人问起,而我含糊不清的解释又往往招来更异样的目光。我无奈地承受着这内忧外患,直到2009年秋天,丁点的第一颗恒牙出现。谢天谢地,这颗牙一切正常,又白又大,我终于摆脱了几年的忧虑。

    开心的身体发育倒没出现大的问题,可是这孩子敏感得很,面对陌生环境很容易焦虑又不肯说,常常出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他刚入学一个多星期的时候,班主任就在放学的时候向我告状,说开心偷同学的字典。人赃俱获,我无话可说,只好灰头土脸地带着孩子回家。那天晚上,我虽然没说什么,可是很苦恼。开心做作业的时候就不安地看来看去,对着记事本直啃铅笔。我打开他的铅笔盒,结果发现几支铅笔连一支圆珠笔都啃嚼过了,笔杆坑坑洼洼不像样。而且,连他校服上衣的拉链,靠近领子的那一段都咬坏了。他焦虑得很哪。我想该跟他谈谈了,就问:“到底怎么回事?”

    开心垂下头低声说:“我不想花钱买……”

    这话让我心里酸酸的。

    最好早知道

    别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完美的事情总是不那么让人信服,完美的孩子也是一样。要么是家长过于粗心,要么就是孩子已经学会掩饰,反正我们不相信有这样的事。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出了问题是个“不光彩”的事情,一有问题如临大敌,暂停所有的既定计划,集中全部精神来对抗、消灭眼前的问题。这样做下来,往往就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而顾不上去思索、满足孩子心灵发展的真实需求了。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要清醒:

    一、树立“每个孩子都是问题儿童”的认识。

    完美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出现问题才是正常正在成长的儿童,就如同小树长树杈,怎么可能有不出杈的树呢?

    二、坚持按照对孩子的培养原则来区分问题的轻重,但在处理顺序

    上要分清缓急。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孩子的经验和能力有限,有时候会为了解决问题采取一些错误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要只看事情的结果,还要了解事情的过程和孩子真实的心态。

    四、巧妙利用问题。

    不必害怕孩子出问题,不必一有问题就忙着修正。既不紧急也不严重的小问题,可以给孩子时间,让他尝试错误,吸取应有的教训。比如孩子有一段时间(大约是3岁上下)会特别自私,自己的任何玩具都不舍得给别人玩,很多家长为此烦恼,希望有办法改掉孩子这个毛病。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适合立即改正。不如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样做的后果,慢慢地领悟人和人交往的交换和互惠原则。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