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步:0—1岁孩子的新妈妈:做一个身心安定的母亲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开孩子,否则母亲消失,看护人突然更换,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引起孩子心理发展的紊乱,这个影响持续时间很长,甚至会一直到成年。即便是后来母亲再回来,孩子缺乏安全感的特性也一样会表现在各个方面。

    但是母亲也不必一刻不离地跟在孩子身边,短时离开处理其他的事

    情,

    只要不让孩子意识到是分离,就不会有影响。具体来讲,8个月以内的孩子,母亲一次离开不要超过两个小时;8个月以上到18个月,离开不要超过4个小时;18个月以上到3岁,离开不要超过6个小时。3岁以上,母亲偶尔离开一天,只要晚上回来,也就没什么关系了。现在很多孩子都是3岁上幼儿园,也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分离焦虑不是孩子的专利,母亲的心里同样离不开孩子。这是因为怀孕的时候母子一体,孩子出生后,哺乳仍然是根无形的脐带,在生理上孩子还是依赖母体生存,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共生关系,骤然被改变,母亲心理上会产生缺失感,空落落的不适应。

    孩子一周岁了

    蒙台梭利说,没有什么比出生后第一年更加重要了。我在离开开心以后,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我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勉强坚持了两个月,在开心生日之前,我请假去看望孩子。

    6月的家乡已经一片翠绿,开心在院子里的草地上爬着,满手泥巴,可是面色红润,四肢有力,一看就知道很健康。他见了我,很警觉地停下来,坐在地上看着我。我伸开手招呼他过来,很想抱抱他,可是他突然奶声奶气地喊起来:“姥姥!”

    他已经不认识我了,姥姥才是他的亲人!我蹲在他面前,差点哭了。

    他确实已经是个陌生的孩子了。我离开的时候,他还不会吃饭,还不会走路,还不会说话,可现在,他嘴里已经有好几颗牙,能自己啃水果了;能爬能滚,也能站起来扶着墙走一会儿了;还会称呼家里所有的人。虽然他也天天喊妈妈,但那是喊我的嫂子,他的大舅妈。

    我错过了目睹孩子的成长,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是不可逆的,即使我有了钱,有了时间,也无法再体验到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

    我到底在干什么呢?

    虽然我和孩子都感到陌生,但是母子天性,没几个小时他就偎在我怀里甜甜地睡着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那么长的记忆,能够忆起我和他朝夕相处的日子,但是他身心舒泰的睡相,跟以前完全一样。有他在我身边,我感到自己的心灵重新完整了。过完生日之后,我带着他回到自己的家,不打算让他离开了。

    科学新知

    孩子1岁以后开始独立

    孩子在1岁前后发生的变化最大,学会站立和行走之后,不知不觉间就脱离了对母亲的依赖。在安全感得到满足之后,孩子的发展重点就转移到探索和了解环境上面,照料孩子的重点也要转移到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上,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并形成对环境和人的信赖。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只有孩子自己完成的活动,才有助于他能力的提高。最好的帮助,就是引导宝宝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他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当孩子执拗地要求“自己来”的时候,就让他自己来。

    不必要的帮助是能力发展的障碍

    孩子需要有机会自己做事情,不需要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对孩子有害无益。过分的照顾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于别人的服务,以至于最后实际上成为别人的奴隶,离开别人做不

    了任何事;而且孩子的能力和心理独立性的发展是有一定本能时限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再想帮助孩子重新获得独立生活能力时,就可能事倍功半了。

    七嘴八舌让我失去主张

    我有把握能安排好家庭开支,才把开心接回北京的。我不打算再上班了,就这样自己照顾他,让他快快乐乐地长大。到他3岁以后,就可以进幼儿园了,那时候我才29岁,重新找一份工作应该也不成什么问题。

    我的计划首先遭到老公的质疑,他怀疑孩子在我身边和在姥姥身边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是个有点专业性的问题,我好歹说通了。但看他的样子,似乎在怀疑我借口照顾孩子偷懒不上班。不过没几天,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就让他理解我的抉择了。

    开心虽然生在北京,到这个时候却还没有好好地游玩过,这会儿终于有了机会。我也和他一起,重新过了一遍幸福的童年生活。但是逛来逛去,我们最后还是觉得家门口的地坛公园最好,方便又安全,处处有新意,即便每日去玩,也是百看不厌。最后就不再乱逛了,固定下来每天都进地坛玩,像上班一样。

    从夏天到秋天又进了冬天,开心长得很快,越来越可爱了。我也越来越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的辛劳与满足,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过我们平凡但不富裕的小日子。在我的心渐渐沉入这单纯的生活中时,一些不愉快的插曲开始频繁袭来。

    一个傍晚,我独自去超市买东西。回来时,提着一包包吃的用的,走过简易的筒子楼群。一位身穿呢子大衣、头带皮帽子的老太太向我问路。我看得出来她身上的阔绰和心里的倨傲,不愿多说,匆匆答过就走。不想她追过来,和我同行。我想她大概觉得黑漆漆的楼群里不安全吧,就随她去。不想她这么问:

    “你是外地人吧?”

    我分明听出那种语气来,有些讨厌她了。就故意顶过去:

    “不是。本地人,就住前面楼上。您是外地来的吧?”

    她:不,我在北京工作20多年了,就在新疆驻京办事处。你在哪儿工作?

    我:看孩子。

    她:你没上过大学吧?高中?

    我:不,我是师大毕业的。

    她:啊?不像,一点也不像。

    我:……(心里一阵悲凉)

    她:我是新疆××学院的,研究生毕业,我们那会儿都学外语,你学过吗?

    我:学过。

    她:……,这是俄语,知道什么意思吗?

    我:不知道。我学的是英语。

    她又打量我,摇摇头:不好,气质不好,不像大学生。

    我气得差点眼睛里喷出火来。回家趴在床上半天没动。说我做的事情不像大学生也就罢了,难道外形也沦落了吗?

    我经常碰见这些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心的老人,由于她们对我的辞去工作深表遗憾,以至使我也开始迷惑:我做错了吗?我需要重新考虑吗?

    与此同时,孩子的爷爷奶奶也向我传达了他们的意思:正值年轻的好时候,还是上班去吧,多挣钱才能让孩子过得更好些。其实我知道他们是心疼儿子,不想让他一个人养家。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我又一次感到孤独,因为老公也说,我整日带孩子,已经离这个社会太远了。社会是什么?就是在我身边七嘴八舌的这些人吗?

    母亲是惟一支持我不上班带孩子的人,可是她总是特别说明她的思想仅适用于山东:“你要是在山东就好了!可是在北京就不一样了。”

    真可惜这个时候我依然不够成熟,没有稳定的见解,在一片唏嘘声中,我又失去了主张。

    最好早知道

    如何养育孩子是夫妻之间心灵是否相通的第一次真正的全面考验

    生儿育女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影响之大远超过结婚这件事。生育对于女人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女人真正走向成熟;二是面对孩子,夫妻之间才发现是不是真的心灵相通。

    没有孩子的时候,两个成年人一起生活,相互之间并不需要付出太多,即使有付出也有相应的回报,基本上是一个互惠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成熟的人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要想掩盖什么,也不成什么问题。所以,二人世界才能很甜蜜。但是面对孩子,夫妻两人基本上就同时处在一个每时每刻都必须付出的位置上,不管是心力上,还是体力上、经济上。这可是对责任心、勇气、毅力以及爱情的巨大挑战。在日复一日的育儿生活中,长期一味的付出中,人的本性就日渐凸现,最后无所遁形。到这个时候,夫妻两个人到底是不是一条心,才日渐分明。

    所以,孩子不是导致了夫妻关系的改变,而是促使两个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使空中的爱情落到地上,并开始真正的生活。

    孩子能说那么长的句子了

    1999年年底,我又一次送孩子回老家。开心已经懂事了,我搂着他,告诉他好好听姥姥的话,妈妈会经常去看他。他犹犹疑疑地点了点头。

    在车上他不言不语,中途就吐了,从那以后就开始晕车,再也没有办法治好。

    这次我对分离后的焦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不再那么痛苦。我卖力地工作,没完没了地加班,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换取更多的收入,以便日后能有更多的无忧无虑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这样的生活让我对打工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看着自己的时光一点一点换成工资卡上的数字,我暗暗地下决心,这是我一生最后一次给人打工,因为我还没有准备好。我要好好地考虑,争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这个目标是清楚的,可是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远没有那么简单,我只好边干边想,同时谨守着自己的承诺,一有空就回老家看望开心。为了不让他忘记我,我还给母亲装了电话,一有空就找开心说话。这个方法果然管用,以至开心后来对电话特别有感情,见了电话就喊:“妈妈,妈妈!”

    2000年的春天,我有幸又在母亲身边过了一个生日,我28岁了。从18岁离开家之后,这是第一次赶在家里过生日。那天母亲特意包了饺子,一家人团团围坐,我的亲人都在我身边,真是快乐极了。想到我的工作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心里也稍为释然。

    母亲给了开心一杯酒,教他说生日祝福,开心果然就举起杯子,使劲地碰在我的杯子上,大声地说:“祝妈妈二十八岁生日快乐!”

    我大吃一惊,他居然能说这么长的句子,有11个字呢!

    孩子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呢?我能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呢?

    科学新知

    语言在使用中才能发展

    语言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很重要。准确的、及时的语言表达,能够帮助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同时语言也是宣泄情绪的最好途径,能有效地调节情绪,稳定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另外,语言和心智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语言训练能促进孩子心智更快发展。

    能力都是用进废退的,语言也一样,在使用中才能发展起来。而语言的使用就是为了表达需求,有需求才会有表达。

    就像开心当时,他想念我,而电话所能传达的,只有他的话。每次打电话他都努力说更多的话,也想听更多的话。这可以说是歪打正着,开心超强的语言能力就是从这里开始。不同的是,他的弟弟——小丁点出生之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我,这个孩子在说话方面懒得出奇,两岁以后才开口说三个字的句子,之前只会叫人而已。

    如果不开口说话也能生活得很如意,那孩子就学不会说话。

    一年来回十六趟

    2000年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我工作得很辛苦,可是依然耐心地对待每一件事,因为我怀着告别的心态。更为重要的是,我的思想渐渐地清楚起来,就在往返于山东和北京的路途上。那一年我来回十六趟,行程超过一万里。

    成熟也许就在奔波中。之前我是有些娇气的,上学的时候就曾因为害怕坐车的劳累而在假期不回家,不管母亲多么焦急地盼望着我。可现在,我能在周五晚上加班到半夜,就为了省出来后边两天的时间,然后在周六清晨7点坐车回山东,下午到家之后,我也丝毫不感到劳累,立马就带着孩子到处去玩,恨不得每一秒钟都无限延长。为此我通常都在周日的夜里坐车回北京。

    我就是生活得这么紧张。可是身体的疲惫不会让我感到痛苦,只要我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朝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我就能无怨无悔地接受任何安排。

    开心似乎也格外地成熟。他两周岁那天,我带他去游乐园玩,还给他买了心爱的小汽车。我们在游乐园一直玩到夕阳西下,人渐渐都走了,我抱着他坐在我从小就喜欢的一个转椅上,看着周围的花草树木在暮色中越来越暗,心里有些难受。现实和理想生活之间的距离,似乎还看不到头。

    开心静静地随着我的目光看着周围,听见我叹气的时候就抬头问了一句:

    “妈妈,你累了吗?”

    我就说:“有点儿。”

    他很心疼似的看着我说:“等我长大就好了。我替你上班,不让你累。”

    这句话就让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了。

    最好早知道

    女人的本性和社会性

    任何一个女性,只要她做了母亲,甚至从怀孕的时候起,她的心理就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绝大多数变得更加宽容、更加温和,这就是所谓的母性的表现。而母性的多少却是因人而异的。

    母性同时也会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正是这个价值观念决定女人是不是有勇气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很少人在产假结束,要重返工作岗位时心里完全没有矛盾。这个矛盾的多少,取决于母亲到底想要什么:

    A类:

    对孩子每一个细微进步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和孩子共处时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担负日夜了解和培养孩子,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的使命;

    让孩子感受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

    B类:

    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自己挣钱;

    有工作才觉得有自信,才感到自我的价值;

    热爱工作;

    担心以后再不好找工作,不敢放弃。

    很明显,如果一位母亲非常认同A类因素,而对B类因素不太在乎,那么,她就可以轻松地下定决心,成为快乐的全职妈妈;相反,如果她同时看中A和B中的部分因素,那矛盾就产生了。矛盾斗争的结果,决定她的去向,但决定并不会解决矛盾,反而会使她对舍弃的一方更加焦虑。这些女性,不太可能成为快乐的全职妈妈,同时也很难成为充实而

    快乐的职场干将。从小所受的教育和不同的个性在这个决策中有重要的作用。

    每天早上都要经历痛苦的别离

    在我的来来往往中,又是一个春夏秋冬,2001年元旦,母亲带着开心一起来北京了。我很高兴,终于能兼顾工作和孩子了。可是很快我就发现开心非常惧怕和我分离,大概已经影响到性格了。

    我不是不懂这其中的道理,只是有很多无奈。让开心在我的眼前经历分分合合的折磨,我心里比谁都难受。我曾经想到这种经历会影响到开心的安全感建立,但是影响这么大,我始料不及。

    开心回到自己的家,满心欢喜,他以为从此就可以每时每刻都跟我在一起了。可是我还得上班,而且是每天早晨7点就离开家,去坐班车;晚上又经常加班,10点钟回到家也是常有的事。这在以前我是没有意见的,我工作努力,业绩很好,已经是单位中方雇员中最高的职位。可这会儿,开心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已经走了,等我回家的时候,他又已经睡下,还是一天见不着我。

    他开始焦躁不安,母亲说他不肯好好吃饭,为了见着我,他在晚上坚持不睡,直到困得大哭一场才疲倦地睡下。他从10个月开始,就不停地与我分离,非常渴望能让我终日陪在身边,我小时候生活的常态,对我的孩子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梦想越切近,焦虑就越厉害,开心每日里就经受这样的体验。他的小脑瓜里也在思考他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晚上苦等也不容易见到我之后,他改变了策略,开始早上很早就醒来。这是个很大的变化,这孩子从小都是一夜安睡,从不起夜的,现在居然能在5点钟左右就醒来,为的就是钻进我的被窝,挤在我身边静静地呆会儿。孩子的毅力一点不比大人差!

    可是那会儿我很困。我睡眠本来就不足,开心用难以置信的自制力把自己叫醒的时候,我通常正在酣睡中。他很懂事,不会叫醒我,只是躺过来,胳膊紧紧地抱在我身上,小脑袋贴在我脸上,不声不响地等着我醒来。有时候我能迷迷糊糊地感觉到,就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拍着他,哼几句他小时候就听熟了的儿歌,他就能一脸甜蜜地睡过去。

    可是这样一来我再起床就难了。他警醒得很,我一动他就立刻醒来,看见我要起身,他就不管不顾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絮絮地请求:

    “妈妈,陪陪我,不要上班去了!”

    每当这时候,母亲也不忍看,就帮着劝我:

    “算了,就请个假吧,孩子太可怜了!”

    可我既然决定给人家打工,而且之前已经预见到自己的困境,就没有理由因此耽误工作啊!我不想这样拖泥带水的,心里解释不过去。

    我承受着自己的痛苦,每次都想办法逃离,把号啕大哭的孩子落到身后,有时候实在不忍心走开,就会错过班车,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自己有意迟到的状况,就会坐出租车赶去上班。

    母亲每日里帮我收拾残局,用她的耐心和疼爱帮助开心恢复平静。但是这日日面临的“诀别”,仍然深深地印入了开心的心里。他对自己的状况感到不安全,对我充满疑惑,好像我随时都会消失不见,这种不安定的心理状态一直持续下来,以至到现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还会习惯性地问一句:

    “妈妈,陪陪我好吗?”

    他已经快12岁了,而我终日在家照顾孩子也已经快9年,可是这阴影始终无法消去。

    科学新知

    认识孩子的心灵建设之路

    有吸收力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有一种与成年人不同的力量,这种力量非常巨大。成年

    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它进行思考,孩子则是对环境进行吸收。他们不仅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还形成了他们心灵的一部分。

    另外,孩子小时候(主要是3岁以前)吸收的东西会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打下永久的烙印。不管日后是不是记得,这些童年经验一直潜藏在他们意识不到的心灵一角,影响着他们的兴趣、判断、选择和对幸福的理解。

    所以,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的心灵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吸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或者形成障碍,这些东西随着心灵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心灵的一部分。孩子非常敏感,一点点粗鲁行为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

    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分水岭

    3岁之前是各种心理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推理等)的建立阶段,3岁之后是各种功能的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就像遗忘河一样。

    在3岁以前,孩子是完全依赖于成人的,他的心灵在快速吸收膨胀,但他本身对此事是没有意识的,蒙台梭利称呼这个时候为“心灵胚胎时期”,大部分人对这个阶段是没有意识的,日后也回忆不起来。在这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孩子就获得了心灵发展的雏形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3—6岁,孩子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研究了,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建设阶段。他们逐渐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意愿,从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立起来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6岁之前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各种能力会伴随终生。动作习惯、做

    事方式都会定型,并且成为性格的永久特征。

    个性也有调试期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证明,如果孩子在3岁之前遇到某些障碍导致了个性有问题,在3—6岁这一阶段还可以补救,因为这是大自然对孩子进行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也是孩子个性的调试和修正的阶段。如果孩子的问题在3—6岁期间继续被忽视,到了7—12岁该发展道德良心和社会规范时,就可能出问题。

    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身体疲于奔波的时候,心却几乎是休眠的。我在开心的哭声中渐渐地麻痹,甚至有些忘却了自己上班的目的。也许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让我可以逃避去考虑面对孩子的无奈,我有时候对待开心的纠缠确实很粗暴、很残忍。我会大声呵斥他,让他因为无端的恐惧而放开我,或者欺骗他说一会儿就回来,让他在渴盼中逐渐失去对我的信任。总之,我的智力所及的诸多愚蠢做法,我都尝试过了。开心完全没有防御能力抵御这种种的伤害,他只有接受。

    母亲的眼睛是雪亮的,她眼见着我越来越远离孩子,走上一条背离本性的歧路,心里很焦急。在一个早上,开心拽着我的腿哭泣不止,都快吐了的时候,母亲终于忍不住了。

    她冷静地说:“你一天能挣多少钱?我给你,买你一天时间跟孩子玩玩吧!”

    我看着母亲真的去拿钱包,羞愧极了。

    那一天,我请了假,带着孩子进了久违的地坛公园。厚厚的雪地上布满各种小鸟的爪印,一大群鸽子在广场上的人群中走来走去,全无惧意。我感到很新鲜。开心兴高采烈地讲个不停,告诉我姥姥带他喂鸽子、采柏树仁逗小鸟,他还知道哪片树林里有松鼠,哪棵大杨树根上还有活的瓢虫。

    我看得出来,开心对这个生活环境充满兴趣,是满意的,他的智慧在发展。可是在情感状态上,他的心还是依赖着我,就像他10个月离开我的时候一样,有我在身边,他才感到踏实、安全,才能感受快乐。我一离开他的眼前,他就陷入惶恐无助,完全没有了想法。中间这些日子,我没有尽到责任,而他,也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停步不前了。

    我开始认真地考虑我面临的问题,考虑我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离开孩子去上班?挣工资。

    为什么挣钱?提高生活的物质水平。

    为什么提高生活水平?

    在这个问题上,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自己一路向着这个目标奔来,却从没有想过我追求的这个目标对于我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使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了痛苦。

    人们为什么都在努力赚钱呢?

    我看到了一个假设:富裕会带来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才是人们生活和奋斗的终极目的。

    这是个不好成立却也不好推翻的假设。而对于我来讲,什么是幸福呢?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幸福有多大成分是依赖“物质富有”。我为种种情境和可能打分,结果发现:我是在牺牲已有的幸福换取一个可能导致将来幸福的条件,而这个条件,恰恰是我的经验中认为不充分也不十分必要的。

    我现在就不快乐。而且这样下去,看不出尽头。

    这远不是我的本意。

    经验之谈

    正视性别差异

    并不是所有做了母亲的女人都能认可抚育孩子是她的责任,起码,她认为自己和丈夫一样,各负50%的责任。这就是近年来思想解放的结果。

    男女平等的原则让许多人认为,女人和男人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平等的。却忽视了两性在生理上的自然差异。

    怀孕和生产是女人的特权,照顾孩子也一样是女人的特权。近10个月的共生生活造就了母亲与孩子在心理上的无比亲密,“母子连心”,这是父亲和任何看护人都无法取代的。只有母亲能本能地觉察孩子的需要和面临的危险;只有母亲才能给孩子本能的安全感和满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尤其需要母亲不间断的关怀。

    而同时,亲自抚育孩子也是母亲自身的本能需要。生理上的不同导致了心理特性的不同,凡是涉及生、老、病、死等与生命和心灵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当然都是女性的专长。女性的心灵有不同的结构和能力,她更多地生活在精神和情感世界中,而男性,看重的才是物质世界。

    从无到有地产生一个新的生命,是这个世上最伟大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怎么能不负有关注新生命成长的责任呢?除了她,还有谁更适合照料这个幼小的生命呢?这个工作是无可取代的。

    照顾孩子不是逃避工作,不务正业,这是母亲的天职,一个家庭的、整个社会的——正业!

    很多母亲都有这个潜在的意识,只是让这个本能的需求浮出水面,是个不容易的过程,这跟人的自我意识强弱有关;另外,让行动跟上自己的意志,更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因为个人的行动往往还受整个家庭的意识、社会的意识制约,关键是勇气够不够。

    我要辞职,不管你是否同意

    想清楚这些重要的问题,让我豁然开朗,重新成为一个自信而且果断的人。一周之后,辞呈批下来了。我心安理得地处理一切,甚至没有对同事做任何解释。那个韩国人一脸的莫名其妙,问我:

    “你已经拿最高的工资,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我想,这该是别人的疑问,我可以不回答。

    突然间解放,有了无限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我却找不到从哪儿入手了,我已经不熟悉开心的生活。母亲嘱咐我,不要着急,不要生气,好不容易才能带孩子,让孩子高兴就好。我谨遵着母亲的指导,一点一点忘掉争分夺秒的习惯,投入到无时不在的育儿生活中。

    我就是这样成了一个坚定的全职妈妈,后来认识的人多了,才知道,先知先觉的妈妈几乎没有,每一个全职妈妈都或多或少经历些矛盾,留下一点遗憾。

    小雨点的妈妈就和我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决策过程。

    “我们一开始没有打算要孩子,所以怀孕以后我很苦恼,我不知道该不该保留他,我的公公、婆婆却兴奋得不得了,恨不得立刻就能抱在怀里。整个怀孕期间我都在考虑:我会不会影响工作呢?那可不是一份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工作,我是一个时装摄影师。我非常爱这份工作。”

    “我在怀孕6个月的时候被迫暂时离开工作,我很不情愿,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小雨点降生,甚至在产前的阵痛里我还在埋怨。”

    “可是孩子的哭声传进我耳朵里的瞬间,我的心灵一震,就像一下子被清洗了一样,我觉得这太神奇了。我居然创造了一个生命。”

    “我看着他那皱皱巴巴的小脸,觉得无比亲切,世界上只有他是我创造的。我爱的人有很多,但只有对他的感情是这么随着他来,就像是天生的,就像是早存在的,而我刚刚发现一样。”

    “接下来,我该拿他怎么办呢?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他。可是我无法让所有的人了解这个变化,既定的计划也无法全盘推翻。3个月以后我只好去上班,可我又开始为孩子苦恼了。”

    “开始,我还以为我的思念不过像我老公一样,但很快我就发现,他的思念与我的,根本是两回事。他只在工作的闲暇里向同事炫耀时才渴望孩子出现在眼前,而我几乎看不见别的了。那些时装、漂亮的模特、打印机、照片……我从一上班就不停地看表,尽力集中精神做手上的事情,可是,我依然在各种时候想到孩子,而且每次我的心都感到刺痛。”

    现在,她也每天带着小雨点来地坛公园,这里是我们的据点。她的拿手好戏是折纸,孩子们围在她的身边,吵吵嚷嚷,她忙个不停,一脸的满足与欢乐。想起以前对于工作的热爱,她说:“我现在有些改主意了,以后要做个儿童摄影师,时装离孩子的生活太远了。”

    最好早知道

    为孩子重新规划自己的一生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经济上只得暂时依赖丈夫,失去经济基础后能保持与以前一样的自信和受尊重吗?在我们这个还不太富裕的社会里,经济地位能决定你受到多少的尊重,甚至在不少的家庭内部也如此。这是全职妈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

    社会的习惯仅凭个人努力难以有什么转变,我们只能自己肯定自己。而且,如果我们真的有能力,育儿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事情可做,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事业。很多成功的女性,都经历过一个为了孩子重新选择事业的过程,这个从育儿出发的第二次选择,往往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生活需要,成为一生的真正事业。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