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在外部就可以实现对她们的控制,只要找到这种方法就行了。
人声指令也许就是一种外部修正的手段,在能够改变她的程序原则的条件当中,可以利用她程序中相对低级的模拟智能模块入手,只要找到可以让她的程序接受改变的正确指令,就可以让她慢慢接受更新的程序了。
但这又有一个问题,机器人通过对指令的学习来进行分析后做出的反应,需要下达指令有一套完整的逻辑理论,只有让机器人电脑分析这套逻辑的完整可行之后,她才会做出正确的行动,而这又是一个需要专业学习的理论系统。
比如一个婴儿,他最初的意愿就是吃,他可以把任何一种他拿到手里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只有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存在。而长大后的人都知道这种行为是错的,因为他们有了更高级的逻辑理论知识,那就是只有吃的东西才可以吃。
机器人逻辑理论也正是如此,在她们还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她们的行动之前,她们就象是一个婴儿一样,需要慢慢得到逻辑理论的积累,才会更多的执行人类的指令,完成主人交给她们的任务。
半个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大研究纲领的变迁:
(1)符号主义学派主张思维的基本单元是符号,智能的核心是知识以及利用知识推理进行问题求解,智能活动的基础是物理符号运算,人脑、电脑同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建立基于符号逻辑的智能理论体系来模拟;
(2)联结主义学派断言智能活动的基本单元是神经细胞,智能活动过程是神经网络状态的演化过程,智能活动的基础是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结机制,智能系统的工作模式是神经网络模式,智能系统理论是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系统论。
(3)行为主义学派坚信智能行为是以“感知-行动”的反应模式为基础,智能水平可以而且需要在真实世界的复杂境域中进行学习训练,在与周围环境的信息交互作用与适应过程中不断进化和体现。
有了这此理论上的支持,宝玉相信他找到了可以令晴文开始能够理解并执行他计划的方法,虽然还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来实现,但他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
他已经知道直接给她下学习的命令行不通,那是因为她根本没有支持这种学习结果的程序,要想她完全发挥下载的资源,就要先给她一个最初的逻辑开始,让她理解资料中的基本作用,再来追求最后的目的,这或许才是正确的方法。
这个逻辑理解的开始,就是“你要做得和下载资料中的人的动作一样!”这个指令宝玉想应该下得足够清晰了,她首先要把她已经存有的东西消化掉,也就是要明白这些资料的用途后,才会有使用的可能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