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知道说服不了老人,便笑笑道:“老丈,请问这些帮你的人他们自己家里有多少田地呀?”
老人道:“他们是家中没有田地,所以才出来帮助其他人作活的。”
朱由校惊道:“一亩田地也没有吗?老丈,在你们这里,这种人多吗?”
老人道:“我们这里人多地少,所以有人没有田地是很正常的事呀。一般来说,十人之中倒有两三人是这种情况,都是给人作活为生的,有的是帮人种地,有的是在织厂帮忙。象这个谢老三,便是平日里帮我种地的。”
谢老三上前施了一礼,朱由校还了个礼,心里明白,原来这就是所谓的长工。他笑问道:“谢大哥,不知你家中有几口人呀。”
谢老三拘谨地回道:“我家中有四口人,是娘子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朱由校问道:“看您的年纪,令公子应该也快成年了吧。”
谢老三道:“小儿今年十六了,在织厂给人帮工。小女刚刚十四岁。”
朱由校道:“那等上两年,儿女都要议亲了吧。”
谢老三苦笑道:“谁说不是呢。”
朱由校问道:“请恕小弟冒昧,谢大哥家中无田地,为什么不考虑移民呢?不管是往北方还是往南方,现在朝廷都在大量招收移民,分田地提供住房,还提供牲畜农具,十年不用交赋税,总比在这里帮工要好得多吧。”
谢老三道:“曾经听看报纸的掌柜说过,现在各地在大量招收移民,而且听说移民的待遇确实很好。只是我不大相信,这世界有这么好的事吗?谁知道到了移民的地方,朝廷会不会说话算数。另外,故土难离呀,虽然家中并无什么财物,但总是觉得离开了家乡,就象丢了魂似的。”
朱由校点了点头,中国人确实有严重的乡土情节,这一点他当然知道,但是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文学院曾经建议用戏剧的办法让大家对离开家乡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这个建议得到了朱由校的支持,而在北方的试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看来要加大力度,争取在南方大面积地推广。
而至于谢老三说的另一个理由,这个倒是朱由校忽视了的。只想着把条件开得好一些,好吸引那些家贫的人,不想却因为条件太好而使得民众心存疑虑。不过这一点既然已经知道了症结所在,化解起来倒是不难。民众对大明皇帝还是很相信的,只要自己出面发圣旨,应该可以打消他们的担忧。
朱由校觉得今天自己收获颇丰,向谢老三及老人道谢告辞后,在马上思量应该如何对症下药。他想了想道:“厂臣,你帮朕记住几件事。一是要发圣旨要求各移民点保证按照招收移民时的条件不折不扣地完成,二是加大戏剧《男儿志在四方》的推广活动。三是报纸回访各地移民,专门开辟一个移民专栏,宣传移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