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弦之箭
从理论上讲,文明的本质就是信息,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志就是信息交换速度。
当然,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物质也是信息,即物质是信息的载体。
也就是说,一个文明的发达程度,由信息传递速度,以及物质流通速度决定。这也非常直接的反映在了人类文明上,即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信息传递速度与物质流通速度的发展史。从石器时代到量子时代,人类任命的信息传递速度提升了数亿倍,而物质流通速度也提高了数亿倍。过于久远的不大好理解,就拿以蒸汽机与内燃机为代表的机械化时代与以神经网络计算机与云通信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做对比就能发现,信息传递速度与物质流通速度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以西班牙、荷兰、英国为代表的海洋文明为什么能够统治世界数百年,而美国实际上就是荷兰与英国文明的传承者,依靠几乎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将这两个典型的海洋文明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质上,美国就是一个柔和到一起、而且膨胀了数十倍的荷兰与英国的结合体。
事实上,这也是海军兴盛了几百年的根本原因。
说得简单一点,海军能够在13世纪兴起,并且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内控制着人类70%的生存空间,关键就在于海洋是最便捷也是最高效的物质运输载体,即海洋承担着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换的重任,而海军的本质就是保护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换。当然,这也解释了,在电台问世之后,对无线电空间的争夺为何能够成为新的军事制高点,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领域。
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信息传递与物质流通都出现了新的载体。
在信息传递领域,量子通信设备已经展现出足够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肯定会取代无线电通信设备,成为新的信息传递载体。因为量子通信不受光速限制,通信频率也就不会受到限制,还不会产生相互干扰,所以量子通信不受距离限制,通信带宽几乎无限,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最理想的通信载体。可以想像,这种很多人都搞不懂的新事物,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所有人的生活。
说得不客气一点,量子技术实用化,会使整个人类文明得到升华。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应该记得,在21世纪初,出现了好几部涉及到、或者必然涉及到量子技术的科幻电影,比如《黑客帝国》与《未来战警》、还有第一部用计算机制作的虚拟3d电影《阿凡达》,实际上都涉及到、或者必须涉及到量子技术,特别是量子通信技术。原因很简单,这些科幻电影都提到了“意识遥控”,即让人类的意识进入某个虚拟空间、或者进入其他某个机体、或者遥控其他某种设备,暂且不说别的问题,仅在信息传递方面,电磁场领域的通信技术就无法达到要求,一是电磁通信受光速限制,很难做到同步,二是电磁通信的带宽非常有限,不可能传递大容量信息,三是电磁通信极易受到干扰,信息传递难以做到真实稳定。只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的量子通信,才能够让人类的意识脱离肉体的束缚,进入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
当然,在量子技术实用化之前,这些都只存在于科幻电影或者科幻小说之中。
随着共和国的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制造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通信设备,那么这些变成现实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事实上,早在第一批遥控战斗机与空天轰炸机投入实战使用之前,共和国的科学家就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拓展应用研究,而第一个拓展应用研究仍然在军事领域,即制造出一种完全能够代替军人的“遥控战士”。
更重要的是,大战结束后不久,共和国就开放了量子通信技术。
也就是说,允许将量子通信技术用在非军事领域。
当时,共和国当局资助了一个被称为“伤残军人康复计划”的工程,委托一家由政府与民营企业联合资助成立的科研机构开发伤残军人肢体替代品,使数以百万计的伤残军人能够获得自立的劳动能力,而关键技术就是量子通信,即通过量子通信技术让使用者遥控仿生假肢。
不可否认,量子通信技术还有更好的应用空间。
别的不说,如果能够全面推广,量子通信技术能够使社会信息网络的通信与容纳能力提高到一个难以想像的地步。
问题是,对人类文明来说,在一些非常关键的技术取得突破之前,物质流通比信息传递更加重要。说得简单一点,在没有办法把质能转换公式逆向推导的情况下,也就是不能把能量转换为质量的情况下,物质流通仍然是人类文明活动的主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活动的主要目的。
在此情况下,运输手段自然成为了决定文明发展程度的主要因素。
在此之前,海运无疑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虽然海运的基本载体与基本方式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但是数百年间,运输效率却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比如在风帆时代,要将几万吨物资运送到大洋对岸,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到了机械化时代,就不算多困难了,而到了21世纪,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这一点,从运输船只的发展历史就看得出来。
问题是,海运的运输效率总归有个极限。
虽然动力技术的进步,使商船的航行速度由最初的几节发展到了45节,而且在可控聚变反应堆的成本得到控制,并且能够大规模商用化之后,商船的航行速度还有可能提高到70节。问题是,70节几乎是极限了。即便采用更加优秀的设计,更加强劲的动力,与更加先进的推进系统,也很难把速度继续提高,更难以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可以说,除非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不然70节就是海运的最快速度,也是海运的极限效率。
在现有技术下,要想提高运输效率,就只能另辟蹊径。
这就是空运。
可控聚变反应堆的普及,加上磁感应推进系统的实用化,使得大规模空运,特别是能够与海运媲美的大规模空运拥有了可行性。
设想一下,如果能够以空运的速度将数以万吨计的物资运往世界各地,海运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空运平台的出现,正是空运复兴的重大体现。
当然,在大战期间,空运平台只为军队服务,还没有发展到为民间服务的程度。事实上,大战结束后近20年,空运平台也只为军队服务,没有进入民用市场。原因很简单,在美国战败之后,掌握了可控聚变反应堆小型化技术、而且能够使之商用化的只有共和国,出于自身安全与垄断等因素,共和国当局一直在可控聚变反应堆的商用化问题上徘徊不前,直到80年代中期,随着欧洲在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准备将第一种可以用在空运平台上的小型化可控聚变反应堆投入市场,共和国当局才变更立法,允许可控聚变反应堆商用化,并且支持空运平台的发展。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空运平台才正式取代海上的船只,成为物质流通的主要载体。
对人类文明来说,这无疑是极为巨大的一步。
迈出这一步,意味着人类文明摆脱了地面与海面的束缚,在通往地外文明的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