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定居点
2062年6月初,共和国与欧洲在埃及开罗签署了着名的《开罗协议》。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开罗协议》相比,这份针对中东问题的协议有着更加突出的针对性。当然,针对的不仅仅是犹太人,还有阿拉伯人,以及整个伊斯兰世界,而且将对战后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这份协议有三个重点,一是如何安置犹太人,二是怎么解决阿拉伯国家的纠纷,三是伊斯兰世界的战后地位。
当然,重点在前者,即如何安置以色列的数百万犹太人。
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就在小安德列斯群岛,准确的说,是在波多黎各。
从地理位置上看,波多黎各属于大安德列斯群岛,且位于大安德列斯群岛最东面,再往东就是小安德列斯群岛了。历史上,这座面积不到10000平方千米的岛屿属于西班牙,是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之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之后,波多黎各与古巴一道移交给美国,后者随即独立,而前者则一直没有获得独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当局允许波多黎各居民自由选举领导人,并且赋予该岛居民有限的公民权,比如在美国国会只有一个没有选举权的代表,可以参加总统初选(即党派内部选举),但是不能参加大选,而且在美国国旗上也没有代表波多黎各的星星。由此可见,从政治地位上看,波多黎各与同属联邦领地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平批平坐,仅次于联邦州,要比属于美国海外领地的萨摩亚、关岛、中途岛、约翰斯顿岛、维尔京群岛等高半级。
更重要的是,波多黎各是一座面积较大的岛屿。
虽然孤悬海外,但是作为一座面积接近10000平方千米的岛屿,波多黎各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别的不说,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前,波多黎各就养活了300多万人,即便除去在美国工作生活的波多黎各人,这座岛屿上的资源也能养活100多万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将几百万、甚至一千多万犹太人安置在这座岛屿上,并且使其过上正常生活,肯定不是什么难事。
难的就是,如何安置将近500万波多黎各人?
可以说,安置波多黎各人的难度不在安置犹太人之下。
要知道,即便共和国是战胜国,也只能处置战败国的国有资产,而无权处置战败国公民的私人资产。更重要的是,欧洲国家也绝对不会支持将波多黎各人赶出去,然后将犹太人迁徙到波多黎各的做法。
这个时候,美国发挥了难以想像的作用。
虽然美国当局从未承认与《开罗协议》有关,毕竟这份协议也牵涉到了数百万美国军人,战争结束之后,也没人找到美国当局参与该协议,并且为该协议提供帮助的证据,但是很多迹象都表明,美国肯定与这份秘密协议有关,甚至出了很大的力。这其中,最为显着的就是美国当局正式承认波多黎各人国家公民身份的举措,即波多黎各人为美国而战,就将获得所有公民权。
可以说,这是非常关键,也非常微妙的一步。
获得所有公民权之后,波多黎各人就得响应美国当局的战争号召。因为美国处于战争状态下,所以美国联邦政府可以根据战时法案,征用所有公民的私人财产,也就可以征用获得全部公民权的波多黎各人的私人财产。如此一来,即便美国战败,美国当局垮台,只要没有解除战时状态,新政权就将继承美国当局的权力,即继续征用公民的私人财产,并且按照战时机制,迁徙与安顿人员。
在此情况下,强制迁徙波多黎各人就不存在法理上的问题了。
当然,在必要情况下,仍然得用比较温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按照《开罗协议》的规定,战争期间,以色列仍然是犹太人的聚居地,并且由共和国与欧洲的联合部队负责以色列的安全。在战争结束前,以色列将逐步撤除犹太人定居点,并且将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与戈兰高地归还给巴勒斯坦与叙利亚(在此期间,将成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将以战胜国的名义,担保将愿意离开的波多黎各人迁往其他地区,而欧洲将担负起转移安置犹太人的工作。
毫无疑问,这是两笔非常巨大的开支。
虽然文件上只有一句话,但是落实下来却没那么容易。
根据相关记录,为了迁徙安置大约300万波多黎各人,在战后5年间,共和国当局为此总共开支近2万亿元,其中仅支付给波多黎各人的迁徙安置费就多达12000亿元,而共和国相关管理机构的行政开支都有好几百亿。
不管怎么说,战后安置不是战时强制迁徙。
虽然就像前面说到的那样,共和国当局可以充分利用战胜国的有利条件,通过扶持的傀儡政权,以战时名义强制征用波多黎各人的私人财产,并且强制转移波多黎各人,但是处于维护战后秩序考虑,共和国当局并没这么做,而是把选择权留给了波多黎各人,由他们自行决定去留。
反过来讲,共和国这么做也没有吃亏。
战争结束后,共和国当局宣布将选择权还给波多黎各人,由波多黎各人自行决定去留的时候,一些欧洲新闻媒体就指出,共和国这么做,实际上是一箭双雕,不但没有付出多大的代价,反而从中获益匪浅。
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选择离开的波多黎各人都去了美国。
不管怎么说,波多黎各人与美国有着150多年的关系,很难用一场仅仅持续了数年的战争来切断这种关系。更重要的是,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要想成为新的世界霸主,而且成为得到广泛承认的世界霸主,就得做好一件事情,即帮助世界各国度过难关,尽快结束因战争产生的艰难状态。
毫无疑问,共和国必须推行一种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全球复兴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自然少不了美国的份。
也就是说,不管共和国与美国的矛盾有多么深刻,随着战争结束都成了过眼云烟。在美国已经战败的情况下,共和国肯定要帮助美国度过难关,也就需要向美国投入巨额的战后重建经费。
问题是,有多少共和国公民支持这么做呢?
要知道,即便是更加开放的美国人,也不见得会帮助刚刚拼得死去活来的敌人进行战后重建。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大战结束之后,如果不是苏联对西方世界构成的巨大威胁,美国肯定不会急着帮助德国恢复元气,更没有理由重新武装德国。这一点,在日本身上就体现得非常明确。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复兴,仅仅用了30多年就成为发达国家,而且是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关键不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对象是德国、法国、英国等众多欧洲国家,日本获得的好处非常有限),而是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10多年后的越南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庞大的物资需求成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日本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因。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没有多少美国人支持美国政府帮助日本重建。
这种情况,在共和国也存在。
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直接起因与美国无关,但是美国是主要推动者,而且美国也是共和国的主要敌人。几乎所有共和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